以附之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让以附之名的时光机器带您回到曾经,属于现在的曾经】~~~~~~~~~~~~~~~~~~~~~~~~~~~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心诚则灵

高中语文教参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8-6 13: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并不总是孤独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里,人类社会发生了空前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在21世纪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具活力的。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它,就会把思想、人类社会大大推进一步。

马克思的人格魅力:一生清苦,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活着的时候受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受到所谓“有教养的阶层和人士”的诽谤。他所挚爱的燕妮,其哥哥就是反动的普鲁士王国政府的大臣,正是这位仁兄签发了驱逐马克思夫妇的命令。伟大的思想家所遭受的这种磨难并不是今天所能想象的。

马克思在世时几乎与全欧洲所有杰出的思想家打过交道,其中有志同道合的欢愉,更多的则是论战和批判。

马克思不能忍受思想的平庸、狭隘,“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就人格魅力而言,鲁迅与马克思骨子里是相通的,他们都既不属于旧式文人和封建贵族式的“遗老遗少”,也令新

 楼主| 发表于 2004-8-6 13: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课后练习

1.选出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

(1)豁然开朗(huō)(2)卓有成效(zhuó) (3)诅咒(zǔ) (4)估量(liáng)

(5)芜杂(wú)(6)即使(jì)

A.(1)(3)(5) B.(2)(3)(4) C.(1)(4)(5) D.(3)(5)(6)

2.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也许 毕竟 甚至 然而 B. 即使 毕竟 还有 然而

C.也许 但是 还有而且 D. 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3.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和最受——————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他、——————他。

A.忌恨 诬蔑 诅咒诽谤 B. 诬蔑 忌恨 诅咒 诽谤

C.忌恨 诬蔑 诽谤诅咒 D. 诬蔑 忌恨 诽谤 诅咒

4.选出对“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 )

A.“蛛丝”比喻敌人对马克思的各种各样的打击。

B.“蛛丝”比喻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时刻缠绕他。

C.“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回击力量巨大。

D.“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进攻毫不在意,极度蔑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6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5.选出对第一句话中两个“对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集中体现在两个“对于”所涉及的方面。 B. 前一个“对于”是就马克思亲自参加并领导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而言。

C. 两个“对于”涉及马克思的两大方面的贡献,其位置可以互换。

D.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两个“对于”的内容展开,因而此句是全文的纲。

6.选出判断有误的一项( )

A.“这个人”和“这位巨人”都指马克思,作者这样行文是为避免重复。

B.“不可估量”强调了马克思对人类贡献的程度无可企及。

C.“空白”表明马克思的地位和作用别人无法替代,无法弥补。

D.“不久”突出在很短的时间内,马克思的逝世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影响,仍是在揭示马克思贡献的巨大。参考答案;1.B(“豁”应读huò,“即”应读jí)

2.D 3. C(要注意语意轻重) 4.C 5.C(不能互换)

6.A(“这个人”自然指代上文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个巨人”指紧承前文,突出其历史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04-8-6 13: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 ——江总书记七一讲话解读之五

面对21世纪风云变幻的复杂形势,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向全党提出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去观察当今世界和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的新要求。高举这一旗帜,讲话中不仅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还产生了进一步阐明共产主义理想的远大与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奋斗目标的关系和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等等重大理论成果。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自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来,各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修正的理论层出不穷。现在又有人以当代科技革命为理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信息社会,那么,马克思主义到底有没有过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没有推翻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还有没有生命力? 我们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仍具有生命力,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认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发现。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真理性的科学认识,所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的突出特征正是其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的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停止于揭示和描述现存世界及其规律,而在于通过“实践批判”把哲学的观念转化为实践的力量、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对现实问题的回答之中,而每一次回答都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创新和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不是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开放体系。 再次,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理论品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一问世,就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结合在一起,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先后建立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而马克思主义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自己。在俄国,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在中国,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人民富了起来。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取得的。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全面推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是一篇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光辉文献,讲话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说,这篇讲话不愧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 (宋少鹏)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奋斗目标的关系是怎样的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纲领:而在每一历史阶段上,我们党又都有具体的奋斗目标即最低纲领。虽然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变,但我党从未怀疑过这一人类的最高理想会最终实现;同时,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具体纲领的制定及其实现,都是为共产主义大厦增砖添瓦,都保证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始终朝着共产主义的理想迈进。所以,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是相互联系又是高度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中阐明的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想理论的一大突破。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那天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为了实现这一远大宏伟目标,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而正确地提出了不同的革命纲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了推翻三座大山、发展民族经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在建国头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党又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我国建设成为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这些纲领的制定与实现,都将促进和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实现。 虽然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离我们毕竟还十分遥远,还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建国50多年的历史证明,对未来社会作不切实际的设想或超越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搞“穷过渡”,会对我们的建设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最典型的例子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这年8月27日通过的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中,党中央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多么遥远的事情了。于是,全国大炼钢铁,要赶英超美;全国大办人民公社,建立公社所有制,把各个农业社和社员的财产统统“归”公社,引起了我国城乡的混乱和经济紧张。这个教训是我们必须牢牢汲取的。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到本世纪中期,我党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和全国人民应该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因为,每一项实际工作的完成,就会大大推进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就是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出了一份贡献。 (辛逸) 为什么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在党的建设理论上有很多的创新,他要求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其精神实质就是要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的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如何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已经成为党的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做了很为精辟的回答。 首先,他强调指出,工人阶级本身的构成及其先进性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中。尤其是掌握现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大大地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集中地体现了这种发展的先进性。既然工人阶级的构成和先进性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特点,那么,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的构成和先进性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这一特点。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流血牺牲上,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其先进性则主要体现在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上。 其次,明确阐释了检验一个工人阶级政党是否先进和如何吸收党员入党的主要标准问题,并将两者很好地统一了起来。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此相一致,看一个人是否具备入党条件,也主要是看他“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而不是看他的出身和职业。 目前,我们党的基本纲领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去共同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新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了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社会上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个人财产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而创立的关于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都应该结合目前新的实际,重新进行研究和认识。不能再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等等。 鉴于此,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对于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那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同样的建设者们,只要他们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都可以吸收到党内来。将增强我们党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扩大我们党的群众基础。这一精辟论述,堪称是在党的性质和阶级基础问题上的重大的理论创新。 在这一点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已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在农村环境中,在游击战争的条件下,毛泽东提出要把思想教育作为党的建设中心环节,努力从思想上建设党,而不拘泥于党员的社会职业、阶级成分和出身的英明决策,只要承认党的纲领,愿意为党的纲领而奋斗,就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事实已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正确和远见时,才最终接受了他的这一建党思想。 今天,我们按“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使党保持充分的先进性和最广泛的代表性,带领全国人民更好地奔向未来。 (刘辉)  

《北京晚报》 2001年7月06日

 楼主| 发表于 2004-8-6 13: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格斯简介

Engesi恩格斯,F.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K.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乌培塔尔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少年时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爱北斐特理科中学。1837年其父坚持要他辍学经商。1年后到不来梅一家商行供职。当时德国正面临民族统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务,恩格斯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联系。1839年春,在该派机关刊物《德意志电讯》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并在柏林大学听课,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1841年底和1842年初写出《谢林与启示》等 3篇文章,抨击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家F.W.J.von谢林,维护G.W.F.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青年黑格尔派从事进步活动的功绩,在德国哲学界引起轰动,在国外也有强烈反响。这时,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观上虽然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但他重视革命实践,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实际斗争中,逐步意识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同德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再加上L.A.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他开始向唯物主义者转变。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棉纺厂当职员,接触到真正的产业无产阶级。他和工人交往,参加他们的集会和斗争,并同宪章运动领袖建立联系。为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恩格斯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他分析英国的社会状况,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为宪章运动机关报《北极星报》和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撰稿。1844年3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文章,以社会主义观点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的结果,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消灭私有制的不可避免性,批判英国历史学家T.卡莱尔的唯心史观,初步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经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与马克思合作创立和丰富马克思主义 1844年 8月,恩格斯在回德国途中拜访侨居巴黎的马克思,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决定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制定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而奋斗。同年 9月,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一书,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1846年间两人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系统地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历史上各种所有制的形式,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这部著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系统的阐述。1845年,恩格斯根据他在英国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材料,写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第一次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它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必然推动它去争取自身的解放;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为了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恩格斯和马克思于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各国的社会主义团体建立联系,宣传科学社会主义。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应邀加入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它的改组工作。恩格斯出席同盟在6月召开的第1次代表大会,向大会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旧的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他为新的同盟先后起草两个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和《共产主义原理》。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指出,共产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在同年11~12月同盟第 2次代表大会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在前两个纲领草案的基础上负责起草党的纲领。1847年12月~1848年 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欧洲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委托,为德国无产阶级制定了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他们立即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恩格斯除协助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外,亲身参加南德和爱北斐特地区保卫革命成果的几次激烈战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革命失败后,1849年11月10日恩格斯流亡伦敦与马克思会合,担负起重建同盟中央委员会和地方组织的工作,着手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1850~1852年先后写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并与马克思合写《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分析革命失败的原因,论证工农联盟的必要性,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850年,恩格斯重返曼彻斯特从事他十分厌恶的经商活动,以便在经济上接济马克思,使之能够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工作之余,他还研究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就各种理论问题同马克思交换意见,写了大量军事、政治论文。恩格斯极其关心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在第一国际前期,尽管他无法直接参与活动,仍通过信件和马克思讨论有关国际的重大问题。他很关心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写过不少论述波兰问题的文章。他在《波斯和中国》、《俄国在远东的成功》等文章中,揭露沙皇俄国和英国对中国的侵略,预言今后必将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1870年 9月,恩格斯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10月,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在国际的后期发表《论权威》等名著,总结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批判了巴枯宁派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70年代初期,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关心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成长。在1875年爱森纳赫派与拉萨尔派合并时,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批评了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无原则妥协的错误和哥达纲领中的拉萨尔主义观点。两派合并后,杜林主义危及德国党的理论基础。1877~1878年恩格斯写出《反杜林论》,深刻批判Е.К.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1880年,把《反杜林论》一书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改编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小册子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工人中广为传播,被马克思称作“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楼主| 发表于 2004-8-6 13: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格斯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自然科学领域的反动哲学思潮,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从1873年开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了许多札记和片断。其中《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科学地解决了人类起源的问题。这些手稿在恩格斯逝世后被编成《自然辩证法》一书出版。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工作。1885年和1894年先后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马克思未竟之业,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884年,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论述原始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揭示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抗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指明私有制、阶级、国家消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拉萨尔主义者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关于国家问题的谬论。1886年,他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系统地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唯心史观,精辟地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1890年起,他在有关唯物史观的一系列著名通信中,驳斥了E.E.P.巴尔特等资产阶级学者以及德国党内“青年派”等机会主义者的观点,在全面论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论述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原理,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1889年7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他帮助和指导德、法、英等国社会主义政党开展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先后写出《1845~1885年的英国》、《〈论住宅问题〉一书第二版序言》、《〈法兰西内战〉一书导言》、《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英国版序言》等序文和书信,深刻地批判了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指导各国党制定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1894年写出《法德农民问题》一文,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斗争中与农民结成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阐述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引导农民走向农业合作化的纲领和步骤,强调对小农不能用暴力剥夺,而应通过示范把他们逐步引向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著作。1895年 3月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新版写了导言,分析和总结1848年以来无产阶级斗争条件和方法的变化。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骨灰罐由他的亲密战友F.列斯纳等遵照遗嘱投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岩崖附近海中。                 

恩格斯的巴门的诞生地 英国伊斯特勃恩海滨的岩崖一角: 恩格斯的骨灰罐在这里投葬于海中

 楼主| 发表于 2004-8-6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其他

关于“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到。” 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在写给他和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左尔格的信中指出:“人类却失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部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他们过去每次都从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忠告。” 关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指英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等人。他们“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的基础”,但由于他们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制度。 关于“社会主义批评家” 指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法国的圣西门、博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他们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但未能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关于“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除了读诗歌和小说以外,马克思还有一种独特的精神休息方法,那就是他十分喜爱演算数学。代数甚至是他精神上的安慰,在他那惊涛骇浪的生活中最痛苦的时刻,他总是借此自慰。在他的夫人病危的那些日子里,他不能再继续照常从事科学工作,在这种沉痛的心情下,他只有把自己沉浸在数学里才勉强得到些微的安宁。在这个精神痛苦的期间,他写了一篇关于微积分的论文,据看过这篇论文的专家们说,这篇论文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保尔·拉法格:《亿马克思》。《回亿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关于“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 马克思嘲笑欧洲得胜的反动势力,它们幻想革命已被窒息,而没有想到自然科学正在堆备—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接着马克思异常兴奋地告诉我说,几天以前瑞琴特街上展览出一个牵引火车的电力机车的模型: “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件事的后果是不可估计的。经济革命之后一定要跟着政治革命,因为后者只是前者的表现而已。” (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回亿马克 思思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楼主| 发表于 2004-8-6 13: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第二节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总写马克思一生的重大贡献,是先实践,后理论;后面五节内容详细交代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贡献,是先理论,后实践。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总说不难理解,因为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在于他的一系列的革命实践活动,“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为什么分说时又采取了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呢?

那么是否可提出这样的疑问:详写部分说明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那么总写时不需要体现这种道理吗?这显然是不对的。那么是不是恩格斯安排有误呢?我认为不但不是,而且这种安排还体现了恩格斯很深的用意。

就文章主体部分来看,如果还是先写实践方面,后写理论方面,那么就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马克思在实践方面的贡献和理论方面的建树似乎没有多大关系,而且读者也弄不清马克思为什么能在实践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前面已经说过,突出马克思实践方面的巨大贡献是作者评价马克思一生成就的着眼点。基于这一点,作者就必须向人们交代清楚马克思为什么会在实践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个原因就是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非凡的建树。这样一来,不仅原因交代清楚了,也顺势交代清楚了马克思在理论上的建树和实践方面的贡献的关系,从而达到真正全面地评价马克思一生贡献的目的。

摘自: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 1999、1。

原文标题为“这样的安排该怎样理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结构之我见”

 

(章志德)

 楼主| 发表于 2004-8-6 13: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EFZM ( 沪ICP备17029626号-4 )  

GMT+8, 2025-8-18 00:55 , Processed in 0.03579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