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今探古 记者曾经探踏过茶马古道中的某些路段,骑过丽江小马,又有幸专访了保山、大理喜洲、鹤庆、丽江、昆明等地的少数民族马帮商号的后裔、学者和文史专家。 保山:有专家认为,经保山的“蜀身毒道”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也是我国西南部与南亚、非洲、西欧诸国交通线中最短的一条线路。现在,保山是博南古道上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保山昌宁县回族马帮的后裔薛武是一位机械高级工程师,他向记者介绍说:“云南回族的马帮贸易始于明代,马帮的外贸则主要在清代和民国年间。我的祖父马政龙曾是昌宁的马锅头,他带着寨子里的一个马帮到缅甸做生意。后来,祖父回乡务农,他种植茶叶、林木果树的事迹还被记载在《昌宁县志》中。”据介绍,马帮出发前有出发仪式,为了不惊动乡邻,赶马人头天夜里就把马队带到附近露天宿营,天亮后才正式出发。富有的大马帮有自卫武装,而平民的小马帮则没有枪支。每支马队一个人赶4个骡子,头骡二骡头戴花环,大小铜铃。它们是马队中毛色纯净、耐力最好、经验最丰富的优良马种。路途上,野兽害怕锣的响声,赶马人就敲打小锣驱赶野兽。遇到雨天,赶马人卸下马垛子,用油布一盖就可过夜。从保山向缅甸、泰国等地输出的是铜、铁制品,从缅甸带回的是机织洋布、日本棉纱、洋煤油、洋火柴、洋电筒、洋毛呢、洋灰(水泥)等日用产品。昌宁是产茶区,外地人到昌宁批发茶叶,就用粗壮的龙竹编成长方形的竹筐装茶,两个竹马垛共装100公斤货物。腾冲是著名的侨乡,旧时商号林立,经济文化较发达。腾冲侨商开办过火柴厂,解放后成为国有厂。现在的腾冲中药厂原是一民间药坊。腾冲的玉石加工历史悠久,曾与缅甸宝石厂合作加工缅甸毛石。从保山腾冲经瑞丽、畹町,就可以出境到缅甸、泰国。云南有的马帮商人到缅甸、泰国做生意,长期定居在那里,形成了今天的华人社区。他们勤奋刻苦,善于经商,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大理:大理元代以前曾经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今也是省内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到了清代,大理的商业、手工业、矿业等方面有很大发展。茶马古道以频繁往来的马帮商队作媒介、作载体,进行着汉、藏、白、回、彝、傣、纳西等各民族的文化、宗教、艺术交流,增进着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对于大理来说,茶马古道正是形成其历史、宗教和文化艺术多元性以及白族的开放性的重要历史原因。这个时期的白族集市————“大理三月街”,成了省内外贸易的中心市集。每到街期,则“天下之商贾皆来贸易,(繁荣)如长安灯市。" 喜洲白族工程师赵汝龙向记者介绍说:“《蛮书》卷六记载了一首白语汉字古歌谣:`冬时忆归来,高黎贡山险;秋夏忆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忆归来,篮中络赂绝。'这首歌谣描述了古代白族商人路途的艰辛和思乡之情。古时大理白族商人将滇茶用马帮运到四川销售,然后将四川著名的乐山、南充丝绸运回云南,再转运缅、泰、印度等国。明清时期的大理官道就是茶马古道,其一在苍山脚下,已废弃,到现在仍然维系着附近各村之间的交通。另一条是从下关至丽江的官道,就是今天的214国道,也称`滇藏公路',是乘车到丽江的必经之路。当时大理人通过外贸交易带回的是药材、缅甸棉花、印度棉花以及一些西方制造的日用品。明清时期下关凤仪开发的石黄被运往缅、泰、印度作灭虫药,还被印度人用作建筑涂料的辅料起消毒杀菌的作用。西方人在缅甸购得云南石黄,用以制作油漆,返销回云南,时人称之`洋油漆'。" 他又介绍:“大理马帮主要有两种,一种专门承运商家货物,另一种是大商号自己的马队。各专业马帮则有各自的运营专线,小马帮跑短途,大马帮跑不超过15天的长途。大理马帮以巍山马帮最有名气,主要是彝族马帮和回族马帮。回族马帮因勤劳勇敢、讲求信誉而著称。商家与马帮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完成商品交换,共同牟利。所以喜洲人很尊重赶马人,称他们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喜洲镇的文明富足源于丝绸贩运。民国时期,喜洲商号号称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其中最大的严氏`永昌祥'创建于1903年,有3000人,国内外共有小分号72个,总分号3个,遍布今天整个西部地区以及江浙一带,缅甸、美国等地都设有分号。`永昌祥'主要作滇茶和四川丝绸的交易,是云南最早采用股份制的一家大商号,它的马帮拥有上千匹骡马。各分号聘请的经理都是品学兼优的先生。各分号的管事有了一定利润积累后,就自立门户,创办自己的商号,还得到`永昌祥'的扶持。另外三大家,董氏`锡庆祥'从事矿业开发和工业,杨氏`鸿兴源'和尹氏`复春和'均做茶叶、丝绸买卖。1960年公私合营后,`永昌祥'变为国有。现在,喜洲还有具有典型白族民居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严家大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鹤庆:云南大学赵锡清教授介绍:“旧时云南有四大商帮:鹤庆帮、喜洲帮、昆明帮、腾越帮。清代至民国年间是鹤庆帮的极盛时代,向丽江、中甸、德钦、西藏输出盐、茶叶、布匹、红糖、鹤庆火腿、鹤庆干酒、干菜、农副产品,从西藏带回藏族手工织布、酥油、虎骨、藏红花等药材和其他土产。这条路线,鹤庆人称之为`北边方'。赶马人一般通晓白、纳西、傈僳、藏、汉几种语言,是义务的`文化交流使者'。他们互通有无,既活跃了经济,也将外界先进的理念、生产技术、生活方式、文化介绍到封闭的民族地区。与鹤庆紧邻的丽江属于高寒之地,鹤庆过去源源不断地向丽江供应各种农副产品、肉类、粮食。丽江的民居建筑大多依照白族风格或聘请剑川、鹤庆白族工匠参与建造。” 赵锡清说:“已故云南省至公党省委主委张相时家的张氏家族,解放前曾是鹤庆帮的大商号之一,在省内外甚至印度都建有分号。我的夫人赵氏家族经营的‘庆丰和'也是一个有名的商号,做茶、盐、布匹、火腿、干酒生意。如今的鹤庆新华乡是‘白族金银铜器工艺品之乡',在拉萨的鹤庆白族银匠巧妙地吸收藏族传统装饰纹样,融合白族艺术的元素,以高超的技艺赢得了藏民的喜爱。昆明的盛兴集团就是鹤庆人创办的。" 丽江:纳西族文化专家周廷伟告诉记者:“我的父亲周炳奇是中甸商会会长,叔父周石奇是丽江最后一任商会会长。丽江大研、束河、永胜、白沙等地是茶马古道北线的商品集散地。从丽江到西藏、尼泊尔、印度来回需半年,单程3个月,输出铜、盐、丽江贡马(云南高原山地马的一种)、干菜、小吃,从西藏、尼泊尔、印度带回洋毡帽、藏皮靴、藏袍、氆氇(藏毛呢)、药材、各种香烟、化妆品,还有四川贩运来的水果糖。当时,3.6平方千米的大研镇有1200户各行业店铺、作坊,国内银行在此建有分行,鹤庆帮的`恒盛公'、喜洲帮的`永昌祥'、腾越帮的`茂恒'、藏区帮的`铸记'等商号都在这里建有分号,开展马帮运输。正是茶马古道的马帮贸易带动了丽江古城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我们提出的《丽江大研古城————连接滇、川、藏的茶马古道重镇》研究报告在北京‘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文化研讨会'上通过了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包括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等专家学者的论证。有关专家把丽江古城的辉煌称做是`马蹄踏出的辉煌'。20世纪40年代二战中后期,我国进出口货物、国际援华物资只能从缅甸沿滇缅公路进入。日军占领缅甸后,滇缅公路阻断,从西藏入印度的茶马国际通道再度繁荣。丽江至今还存有马锅头的院落、印度商人在丽江建造的房屋。现在丽江多家企业如丽江纳西文化产业公司、丽江古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都在开发茶马古道旅游文化项目,展示马帮运输、丽江小吃、手工作坊、马栈。我们将以马帮精神激励后人,再创丽江辉煌。" 商海潮头 昆明是云南马帮往来最集中最繁盛的地方。马帮和马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店老板说,马帮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马帮则说,马店是我们“旅途上的家”。昆明顺城街曾是中国茶马古道的商贸集散地之一,有多家马店和兽医店。记者有幸采访了解放前顺城街最大马店“荣福祥”的第二代老板,80多岁的马君媛和第三代老板她的儿子张继涛。顺城街上最大的马店“荣福祥”,由回族人张少然创建于1919年,有50间房间。客流量最多时一次入住150人、500—600匹马。来“荣福祥"的大都是大理、元谋、马街的马帮,马店供给每个赶马人一床铺、每匹马一捆草。马帮一到,当地的掮客(中介人)就负责联系货物和买家。后来,曾经生意兴隆的“荣福祥”于1950年停业,马帮也没有再来。历经坎坷,原来的马店变成了今天昆明有名的“高石坎清真餐厅"。目前,他们正在按“荣福祥”原貌复修马店。 丽江鼎业公司的马先生和江女士向记者介绍,昆明鼎业集团公司通过综合考察、比较,十分看重丽江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茶马古道丽江段的驿站之一,具有可开发潜力,发展前景乐观。鼎业集团开发建设束河古镇将对丽江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束河的村民和学校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保护束河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茶马古道旅游。 鼎业集团预计投资5亿元用于束河古镇历史文化保护、文化开发和新区配套建设,以“古道、泉水、人家”为主题设计的古镇建设工程计划分3年两期完成。现正在进行公路、供水供电、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造、维修重点保护民居古建,第二步将保护和利用九鼎龙潭、青龙河、疏河龙潭,恢复“雪山倒影”、“夜市萤火”、“鱼水亲人”、“石莲夜读”、“龙门望月”等传统景观。第三拟修建“茶马古镇博物馆”、组织束河“纳西古乐队”、“茶马文化艺术团”。第四,选择定点户,开发庭院旅馆、民居客栈、庭院商店、手工作坊,让束河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第五,在古镇外另辟新的开发区————“茶马商业文化街”作为游客接待中心和集散中心,还计划建设产权假日酒店和休闲度假村。
(白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