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上海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上海大学
一、上海大学的十年发展
新上海大学组建十年来,学校的综合实力大大加强。本科生规模从1994年的12000人上升到目前的25000人;研究生规模从578人上升到4500人;留学生规模从108人上升到1000多人。博士学位授予点从1994年的9个增加到目前的2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从37个增加到86个;博士后流动站从3个增加到9个;还新增了9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领域和1个MBA授权点。近五年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20位,从1994年的6400万上升到2003年的3.3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060万。文科科研也有长足发展,科研经费突破1000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数连续两年位居上海前三名。学术论文逐年增加,国际三大检索论文数近五年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30位。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更趋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比例已超过60%;具有教授和副教授职务的比例已占50%。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占地面积由1994年的1250亩增加到目前的2500亩;建筑面积由35万平方米增加到89万平方米。学校的综合实力已进入国内先进高校行列。
二、坚持方向,深化改革,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上海大学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科技迅猛发展新形势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明确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上海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一个有能力进行创新的人、一个自觉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
学校坚决推行改革,认为:上海大学不改革没有出路。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决不后退。
1.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教育理念的创新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高校的发展关键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钱伟长校长及时提出拆除“四堵墙”的理念:一是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强调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必须结合社会需要,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社会服务;二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强调高校要成为“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要求学校每一位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又必须从事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坚持“两个中心,一支队伍”。强调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三是拆除各学院和各专业之间的墙,强调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夯实基础,淡化专业,注重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立足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四是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提倡教学相长,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学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养成敢于探索、敢于战胜自我、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自学能力,在工作中能自觉学习新知识、面对新的条件能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强调在教和学这对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按照“拆墙”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上海大学鲜明的“开放”格局,一种“校外合作,校内开放、连通”的办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大致可体现为下列五点:
①坚持依托上海、融入社会, 充分运用社会资源,与时俱进,形成育人大系统, 培养一代新人。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夯实基础理论, 强化实践环节, 掌握必要工具,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③坚持教师要从事科研, 科研带动教学, 以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④坚持全方位德育教育, 创立社区教育新模式,“学校、社会、家庭”相连接,构建学生德育循环大体系。
⑤坚持按办学理念构建新校区,校区布局促进学科交叉,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绿色、文明、信息化校园。
⒉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坚持以“三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勇于时间上率先、内容上创新、难点上突破
上海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实践,清醒地看到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抓住出现的具有倾向性、典型性的问题,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于创新,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学生工作体制、招生与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成功地付诸实践。
学校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待改革,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风险,看到改革给学校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由于学校的改革起步较早,在取得先机优势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新问题,有些改革措施一出台就备受争议、非难、甚至反对,但学校从未因此而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使改革成为实现学校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在时间上率先,内容上创新的特点。在全校有效全面贯彻的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三制”),学生宿舍实行社区化管理,招生坚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多元测评,择优录取”,校内规范转系制度都始于1993年,统一推行第二学科、插班生、转院系、专升本等改革;优秀学生到区、县、局挂职锻炼;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流动群体中党团组织建设等在全国都是较早提出并有效实行。这些改革决非是哪一个人标新立异,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应运而生”,适应社会发展、社会改革需要的成果。
学校的改革在某些难点上有所突破。例如:成功地完成了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的合并;构建了适应“三制”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包括:开展党的核心小组和中心团支部活动,加强与改进学生党建工作;开展本科生自学活动和自学课程建设;建立不同教学模式的竞争机制;科研促进教学,文学院适应研究型教师的本科教学授课模式的探索,力学系从教学型系到研究型系的变化等。这一系列改革实践,为学校谋求更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拓展了空间。学校把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的各项举措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例如:学校进行学分制改革,是因为传统的学年制已不完全适应社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实际情况;学分制的推行,又带来毕业时间和收费方式上的变化,必须进行相应改革。学校能根据社会和高教形势发展的变化,主动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注意改革的系统性和操作性,又快又稳,保证了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既体现了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又兼顾了学校发展的传统,为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受到学校和社会广泛的认同、支持和参与。例如:学校1994年开展的学生到区、县政府机关挂职锻炼活动,现已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学校推行的“3+1”和“2+1+1”学生就业模式,得到了上海一些企业的支持和参与。
2003年,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认为,上海大学积极推进管理制度改革,长期坚持以“三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造性地实施了基于学生社区管理的“三自”学生管理体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个性发展的空间。对“开放办学”特色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上海大学的管理制度改革,起步早、思路清晰、方向正确、措施得力、可操作性强,对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具有可借鉴参考价值。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论为优秀。
3.围绕目标建队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上海大学始终把用人制度改革作为贯穿优化队伍结构的主线,无论对教师队伍还是干部队伍都力求做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全面推行聘用制度改革,以岗位职务聘任为突破口,分类管理,积极实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管理人员实施岗位聘任并推行人事代理制度。
实施以岗位聘任为突破口的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涉及教工切身利益,难度之大众所周知。2001年,我校作为上海市四所试点高校之一,停止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当年6月,学校先在四个学院试点,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在于一部分正副教授教学、科研情况达不到任职要求,按理不能聘任上岗,但学院操作时又感到比较棘手。经学校反复研究,提出分批聘任的办法,即教学科研任务不达标者首批不聘任,通过努力达标之后可考虑第二批再聘。这样做既坚持了标准,又给一部分缺乏动力的正副教授指明了努力方向,体现了“给出路”的政策。
在实施教师队伍岗位职务聘任的同时,学校采取多项改革措施,全面、整体推进其他人员队伍的聘任和改革。一是在机关职能部门范围试行教育职员制,对机关工作人员实行聘任上岗。在工作人员中,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出效益”的理念,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第一线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并在服务中发挥对学生培养教育应起的作用。完成了两轮机关聘任工作后,机关人员数量得到了精简,机关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二是推行“实验室管理改革方案”,要求各类实验室积极向研究生、本科生开放,鼓励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向研究-教学型实验室转变,建立高水平的实验技术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学校试行新的实验技术岗位管理模式,明确实验技术人员实行坐班制,执行严格地考勤制度。在实验室设立首席技术总监、特级技术总监、高级技术总监、技术总监等岗位,最低级别的技术总监的岗位津贴达到了一般教授的水平。该类岗位不论学历、资历,不受岗位数限定,以技术水平为主要依据,在校内公开聘任,请校外专家实地评议,宁缺勿滥。2003年全校共有4位教师被聘为技术总监。技术总监岗位的设立,极大地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实验室工作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三是实行技术工人岗位设置和聘任,定期开展技术比武和技工等级考核,引导工人提高技能、精益求精。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使得改革变得更有效力,整体推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三、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实现上海大学新一轮发展而奋斗
根据市委和市府的要求,校党委和钱伟长校长带领全校干部和教师认真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分阶段建设的战略,即: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格局;再经过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最终将上海大学建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从1994年新上海大学组建至今,学校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第一轮的发展目标,赢得了一次发展的先机。我们清醒地看到:上海大学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困难、不足很多;上海大学作为一所地方大学, 基础薄弱, 发展不平衡。上海大学必须应对一系列挑战:①学校现实和目标的差距;②上海飞速发展对上海大学的要求;③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兄弟院校迅速发展的竞争压力;④学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特有问题。
面对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和创新,走出一条上海大学发展的新路。陈良宇书记热忱希望教育战线的同志要为上海的“科教兴市”新一轮发展战略多作贡献,并在服务上海的同时发展自己。上海大学能不能抓住机遇,在融入上海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加快发展自己,是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自强不息,努力拼搏,通过坚韧不拔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把上海大学建成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并最终建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