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附之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让以附之名的时光机器带您回到曾经,属于现在的曾经】~~~~~~~~~~~~~~~~~~~~~~~~~~~
楼主: 心诚则灵

美国教育概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委辦學校運動現況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News,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July 28, 1995 &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委辦學校(Charter School)是美國教育体制上的一項創舉,是近年來賦予教育彈
性( flexibility)趨勢下的產物,全美目前已有兩百所以上委辦學校。什麼是委辦學
校呢 ? 簡單地說,它是獨立自主的實体,係在個人或團体(如教師、父母或其他)與
贊助單位(如地方教育理事會、或州教育理事會)訂定的契約下運作的;契約明列項目
包括學校教育規畫、具体教育成果、如何進行學業評量、學校管理及學校如何遵照有關
規定等。通常,委辦學校異於傳統公立學校主要在於自主的程度,委辦學校准予免除許
多地方學區及州有關課程、教學方法、設備及人員任用等的規定或要求,然而,委辦學
校須為教育成果負責。

  最近,美國各州教育協會(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與明尼蘇達大
學教育改革中心對一0一所經批准的委辦學校進行調查,結果如下:目前有十八州通過
委辦學校立法,委辦學校平均學生人數為一四0人(加州例外,平均人數為五四0人,
且加州委辦學校大多數由公立學校轉變而成的),辦校者通常為教師、父母、社區人員
或工商機構、大專校院,大部分委辦學校在於招收教育各種程度的學生,至於創立這些
學校的理由不外乎是提供所有孩子轉好的教與學,根據某些原則與理念經營學校,以及
嘗試革新的方法,目前創校最大的障礙是財務、設備及開辦費用。

  美國聯邦政府對於委辦學校持什麼樣的態度呢?去(八十三)年通過的「改善美國
學校法案」( 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對公立委辦學校持肯定的態度,並
編列補助款支援,教育部長 Riley今(八十四)年九月宣佈亞利桑那等十個州將獲得聯
邦委辦學校補助費,這十個州再將補助費分給新近設立的委辦學校,以支付規畫及開辦
所需費用,Riley 也同時宣佈將撥款兩百一十萬美元,委託相關機構對委辦學校之效率
進行為期四年的全國性評鑑,每年調查乙次,蒐集學生學業成就及學校運作資料,與非
委辦學校進行比較分析,此外調查人員也將訪問學校,深入了解有關問題。據了解,這
將是美國教育部首次對學校所做最具綜合性及前瞻性的評鑑措施。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20: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改革:未完成的任務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Assignment Incomplete
                                                      1995, Public Agenda


  美國公共計畫基金會(Public Agenda Foundation)與教育領導研究中心(Insti-
tute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註)最近發表「教育改革:未完成的任務」(
Assignment Incomplete:The Unfinished Business of Education Reform)調查報告
。此項對當前教育問題所做的調查分析,於本(八十四)年暑期完成的,係透過電話訪
問、郵件調查以及全美十二個特定團體取得資料彙整而來,電話訪問 1200 人(學生家
長、公立學校教師),郵件調查則包含教育行政人員 417人及工商、政府、媒體機構等
主管人員734 人。該項調查報告就公立學校、基本智能、學業標準及知識學習等四項主
題提出探討,茲分別將調查結果及統計數字整理如下,分享國內教育工作者:

一、公立學校:雖然許多民眾聲言支持公立學校,但行動支持公立教育則不夠,人們認
  為私立學校在以下重要項目如安全、秩序、學業標準的表現比公立學校好,就讀公
  立學校的學生家長表示,如果他們負擔得起,願把孩子送去私校就讀。然而盡管人
  們對公立學校失望,但並無拆除公立學校制度的意思,仍然希望公立學校提供有助
  教與學的環境與學業標準,如何達到此目標,人們則表示困惑與挫折。民眾對於變
  通方案如教育券(voucher)、私有化(privatization)了解或不了解均有,而且
  對於更多經費是否能改善公立學校亦意見分歧,無論是公立教育或私有化方案的支
  持者,都不應太有自信地認定美國大眾與他們持有同樣的看法。

☆ 61%美國人認為私校較能提供教室的秩序與管教,只有18%認為公立學校較好;53%
    認為私校訂有較高的學業標準,相對地有24% 認為公立學校有較高的學業標準;大
  多數人表示私校較為安全並有較佳的環境培養學生誠實、責任的價值。
☆ 75%的老師認為公立學校優於私立學校,但只有33%的民眾及29% 的工商、政府機構
  主管認為如此。
☆ 51%的老師認為私校較能隔離教室中經常犯規的學生;60%的老師認為私校較可能提
  供小班制。
☆ 只有33%的美國人認為私校老師比公立學校老師優秀。
☆ 認為私校提供較好教育的受訪者,有57%民眾及74%的工商、政府機構及主管表示,
  是由於私校的教育方式比較有效,而不是私校收學生具有選擇性。

二、基本智能(Basics)
  民眾、學生家長、教師、教育行政人員及工商各界主管以壓倒性的比例同意教授基
  本智能如讀、寫、算是絕對必要的,同時大多數美國人相信很多年青人拿到高中文
  憑但未學會這些基本智能,民眾時常對學校似乎沒有能力教所有學生這些基本智能
  感到挫折,他們將讀、寫、算視為學習的三個要素,這些尚包括勤勉工作、專注(
  apply oneself)的能力及熟悉電腦等。

☆ 92%民眾、99%各界主管、98% 老師及所有學校行政人員表示教導基本智能是絕對必
  要的。
☆ 65%各界主管認為高中文憑並不保證學生學到基本知識與技能,32%老師及33% 學校
  行政人員同意這項看法。
☆ 80%民眾感覺教導電腦技能是絕對必要的。
☆ 63% 民眾相信美國歷史、地理、數學是絕對必要,59% 民眾另加上生物、物理及化
  學。
   
三、學業標準:美國民眾強烈而一致地支持較高的學業標準,他們深信高標準對學生的
  學習動機、學習成果會有所改善。雖然教育工作者時常對大眾支持高標準存疑,大
  眾卻認為持續損害那些標準的正是教育工作者本身,諸如頒給幾乎不能讀寫的年青
  人高中文憑,以及讓成績不合格的年青人升級。不論社經地位高低,人們均支持高
  標準的訂定與實施,但是他們不要孩子感受害怕、壓力、簡言之,他們要的是能激
  勵學生的標準,而非毀損學生學習的標準。

☆ 71%民眾表示採用較高的標準,年青人將更注意學習並更加努力,72%的人則表示年
  青人實際上會學得更多。
☆ 只有13%老師、民眾認為目前公立、私校期望學生學得太多,75%各界主管認為學業
  成就的要求太少。
☆ 民眾、學生家長、老師或工商各界主管等受訪團體,感覺今天學生有太多學業壓力
  的比例,均不超過10%,相反地,有40% 的人感覺學生的壓力來自朋友最大,27%的
  人認為來自破碎家庭,以及20%的人認為來自毒品、社會犯罪的威脅。

四、知識的追求:大多數美國人對知識本身並無高的評價,例如,父母要他們的孩子學
  習就業有關的知識,可是對於不具實用的知識毫不熱衷;人們對於優秀的學業成績
  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持懷疑的態度;對於那些企圖說服民眾下一代需要接受更高教
  育的人,仍然有一項難題,那就是不少人認為受高等教育的人拙於社交、不切實際
  、缺乏常識(book smart)及有點眼高手低(too big for their britches)。

☆ 59%社會大眾、57%老師表示文憑重要,因為僱主不願僱用沒有文憑的人,而不是因
  為它那代表知識與技能。相對的,60% 工商、政府機構主管表示文憑重要係在於它
  代表有益於工作的智能。
☆ 只有11% 的老師表示學業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50% 的老師表示內在驅力最重要
  33%的老師則表示了解如何做人最重要。

註:
「公共計畫基金會」是超黨派、非營利的機構,致力於協助美國百姓了解複雜的政策問
題,並清晰地將大眾的意見告訴國家領導者,而「教育領導研究中心」也是超黨派、非
營利的機構,具有三十年歷史,在於鼓勵美國公民的領導與參與,以改善所有人的教育
、經濟及參政機會。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2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目標兩千年教育法案內容摘要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U.S. Public Law 103-227
                                                      March 31, 1994


 「目標兩千年教育法案」(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 簡稱 Goals 2000
Act), 係美國一九八九年國家教育目標發表後,歷經五年的努力,於去(一九九四)
年三月底經克林頓政府提請國會審議通過的教育改革法案。該項法案的最大特色,是美
國聯邦政府首次訂定全國性教育標準,帶頭推動教育改革,據了解,這是美國一九八三
年「危機中的國家」(A Nation at Risk)發表以來,最重要的教育法案。茲將該項法
案主要條文節譯如下,俾讓大家一窺其內涵:

一、確立國家教育目標:除一九八九年的六項目標外,增列「師資培育暨專業進修」、
  「家長參與」兩項。
二、成立國家教育目標小組:評估教育目標達成的進度,審核自願性的州教育標準及示
  範性的國家教育標準。
三、成立國家教育標準暨改革委員會:十九人組成的委員會在於批准州所提的課程內容
  、學習成就、學習機會(Opportunity-to-learn)及評量標準,以及批准專業協會
  所發展的示範性國家教育標準。
四、成立國家技能標準委員會:委員會係由工商界、勞工界及教育界的代表計廿八人所
  組成,在於補助職業技能標準的發展。
五、補助州及地方教育改革:編列四億美元補助提出改革計劃的州,改革計劃包括內容
  暨成就標準、學習機會標準、評量制度、配合內容成就標準以調整課程評量的策略
  、以及教師專業進修策略;州則補助進行改革計劃的地方學區。另編列預算補助教
  育科技計劃。教育部長可保留至百分之五的補助款,用於有關標準建立及學校財政
  均等之研究暨技術協助上。
六、免除教育規定的權力 (Waiver Authority):賦予教育部長廣泛的權力,免除聯
    邦政府中阻礙改革的有關規定,並選擇六州建立示範性教育改革計劃。
七、加強教育研究:
  1、授權教育部教育研究暨改善司,在五項主題下,重組聯邦研究中心並予以經費
補助,包括「課程與評量」、「危機中的學生」、「行政管理」、「早期幼兒教育」、
「成人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須於一九九五年十月成立。
  2、成立「改革協助暨推廣司」,監督區域性教育實驗室,至少須資助十個實驗室
,如經費足以讓每一教育實驗室至少獲得兩百萬美元,則另資助兩個教育實驗室。
  3、成立十五人組成的國家教育研究政策暨優先理事會」,在長期教育研究規劃上
,與助理教育部長共同合作,理事會對於進行及評估研究計劃有最後同意權。理事會由
研究人員五人,學校教育工作者五人及其他人員(可包括父母、州教育主管、教育總監
及學校董事會委員)五人所組成。
八、維護校園安全:在一九九四會計年度內,撥款五千萬美元,補助高犯罪率之學區添
    購設備,如金屬偵測器及進行校園安全計劃、衝突解決計劃。
九、發展教育科技:要求教育部長發展教育科技長程計劃以及在教育部內成立「教育科
  技司」。
十、成立父母協助中心:撥款補助非營利機構或學區成立該中心,教導為人父母的知識
  等。
十一、推行少數民族公民教育:撥款五百萬美元,補助州政府、高等教育機構、及非營
   利機構發展少數民族的公民教育。
十二、推展國際教育:撥一千一百萬美元補助款給國務院,新聞總署,用於研究外國教
   育及傳播美國教育資訊。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20: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目標兩千年教育法案內容摘要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U.S. Public Law 103-227
                                                      March 31, 1994


 「目標兩千年教育法案」(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 簡稱 Goals 2000
Act), 係美國一九八九年國家教育目標發表後,歷經五年的努力,於去(一九九四)
年三月底經克林頓政府提請國會審議通過的教育改革法案。該項法案的最大特色,是美
國聯邦政府首次訂定全國性教育標準,帶頭推動教育改革,據了解,這是美國一九八三
年「危機中的國家」(A Nation at Risk)發表以來,最重要的教育法案。茲將該項法
案主要條文節譯如下,俾讓大家一窺其內涵:

一、確立國家教育目標:除一九八九年的六項目標外,增列「師資培育暨專業進修」、
  「家長參與」兩項。
二、成立國家教育目標小組:評估教育目標達成的進度,審核自願性的州教育標準及示
  範性的國家教育標準。
三、成立國家教育標準暨改革委員會:十九人組成的委員會在於批准州所提的課程內容
  、學習成就、學習機會(Opportunity-to-learn)及評量標準,以及批准專業協會
  所發展的示範性國家教育標準。
四、成立國家技能標準委員會:委員會係由工商界、勞工界及教育界的代表計廿八人所
  組成,在於補助職業技能標準的發展。
五、補助州及地方教育改革:編列四億美元補助提出改革計劃的州,改革計劃包括內容
  暨成就標準、學習機會標準、評量制度、配合內容成就標準以調整課程評量的策略
  、以及教師專業進修策略;州則補助進行改革計劃的地方學區。另編列預算補助教
  育科技計劃。教育部長可保留至百分之五的補助款,用於有關標準建立及學校財政
  均等之研究暨技術協助上。
六、免除教育規定的權力 (Waiver Authority):賦予教育部長廣泛的權力,免除聯
    邦政府中阻礙改革的有關規定,並選擇六州建立示範性教育改革計劃。
七、加強教育研究:
  1、授權教育部教育研究暨改善司,在五項主題下,重組聯邦研究中心並予以經費
補助,包括「課程與評量」、「危機中的學生」、「行政管理」、「早期幼兒教育」、
「成人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須於一九九五年十月成立。
  2、成立「改革協助暨推廣司」,監督區域性教育實驗室,至少須資助十個實驗室
,如經費足以讓每一教育實驗室至少獲得兩百萬美元,則另資助兩個教育實驗室。
  3、成立十五人組成的國家教育研究政策暨優先理事會」,在長期教育研究規劃上
,與助理教育部長共同合作,理事會對於進行及評估研究計劃有最後同意權。理事會由
研究人員五人,學校教育工作者五人及其他人員(可包括父母、州教育主管、教育總監
及學校董事會委員)五人所組成。
八、維護校園安全:在一九九四會計年度內,撥款五千萬美元,補助高犯罪率之學區添
    購設備,如金屬偵測器及進行校園安全計劃、衝突解決計劃。
九、發展教育科技:要求教育部長發展教育科技長程計劃以及在教育部內成立「教育科
  技司」。
十、成立父母協助中心:撥款補助非營利機構或學區成立該中心,教導為人父母的知識
  等。
十一、推行少數民族公民教育:撥款五百萬美元,補助州政府、高等教育機構、及非營
   利機構發展少數民族的公民教育。
十二、推展國際教育:撥一千一百萬美元補助款給國務院,新聞總署,用於研究外國教
   育及傳播美國教育資訊。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5: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暑期及時讀寫活動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READ*WRITE*NOW! Kit, May 1995

  今(八十四)年六月美國教育部倡導暑期「及時讀寫」( READ*WRITE*NOW!)活動
,這是家庭參與孩子學習夥伴計畫( Family Involvement Partnership for Learning
)下的一項具体呼籲。這項活動旨在利用暑假期間,促進托兒所至小學六年級孩子的讀
寫技能,方式是閱讀夥伴(Reading Partner)參照美國教育部所編印生動有趣的「 及
時讀寫」全套資料,每週與孩子約定時間,一起讀寫一至兩次,並鼓勵孩子每天閱讀二
十分鐘,其他共同活動可包括上圖書館、討論讀過的書、寫信給筆友等。閱讀夥伴可以
是父母、年長者、圖書館員或七年級以上的學生。研究指出,當家庭成員或其他關懷的
成年人時常陪孩子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成為良好的讀者,及未來成功的學生與公民。此
一全國性的運動推展以來,已發揮了作用,目前有些社區團体出錢出力宣傳,加印提供
上述讀寫資料,並做員工表率,強調家庭參與孩子學習的價值,使其變成全年度的活動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5: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目標二000年教師論壇

                                       江樹人/駐休士頓文化組
                                          Goals 2000 Teacher Forum Kit

  為重振美國日益低落之教育環境及品質,柯林頓政府甫自上任以來,即致力於從事
教育品質之提昇及全國性之教育改革運動,目的是在公元二十一世紀時,使美國的教育
體制達到全面性高績效、高品質的目標。為配合上述目標之實現,美國教育部於今(一
九九四)年十一月間將第三度主辦目標 二000 年教師論壇(  Goals 2000 Teacher
Forum ),邀請全國公、私立學校挑選出來的優良教師,經由聆聽他(她)們的意見及
心聲,使這些來自有實際教育經驗的基層教師,能將真正的教育癥結上達到坐在聯邦政
府辦公室裏聯邦教育官員的耳中,此一措施使得教師從以前居於教育改革客體 (  Ob-
jects )之地位轉變成為教育改革過程中共同努力之夥伴(Partners)地位,同時這些
成為夥伴地位的教師們亦擔當了教育改革過程中催化者之角色。
  目前「目標二000年教師論壇」已在美國形成一項運動,除全國性的教師論壇外
,州、及地方亦成立了類似論壇,例如全美已有十二個州成立教師論壇,另外十個州亦
正籌畫設立中。除此之外,教師論壇促成了教育部長 Riley與宗教領袖及教育人員間之
對話,並共同簽署了「共同目標聲明」(Joint Statement of Common Purpose ),以
促進此項運動。若干教師亦隨同教育部長至各地 會見當地宗教領袖,以爭取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5: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參與學習夥伴計畫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Community Update, No.23-No.29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Strong Families, Strong Schools"
                               September 1994


  「增進父母參與孩子學習」為美國目標兩千年教育法案所明列的八項教育目標之一
,教育部長 Riley特別在去(八十三)年二月全國教育演說中,強調家庭參與教育的價
值,隨後一項全國性的運動— 家庭參與學習夥伴計畫(Family Involvement Partner-
ship for Learning ),就在教育部與全美父母參與教育聯盟(  National Coalition
for Parent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的合作下產生,夥伴計畫成立的宗旨在於,
發展家庭、學校、及社區的夥伴關係,以促進孩子的學習,目前已有一百三十個團体會
員參加,團体會員包括教會、媒体、工商機構、文教組織、其他非營利社團等。數月以
來在夥伴計畫下,已倡導了暑期「及時讀寫」( READ*WRITE*NOW! )及「 美國返校 」
America Goes Back to School:A Place for Families and the Community )兩項全
國性活動。

  教育部並配合編印許多參考手冊及資料,提供父母、學校、及社區團体參考,以期
達成父母參與孩子學習的全國性教育目標。其中最重要的乙本參考手冊是去年九月出版
的「Strong Families, Strong Schools」 ,這本彙集三十年研究成果的報告,是教育
部最受歡迎的出版品之一,主要原因是它確認了許多美國人的信念:所有家庭對塑造孩
子的學習有令人難以相信的力量。茲就該報告之重點,加以說明如下:
☆ 三十年研究顯示家庭參與孩子學習,與孩子獲得良好教育及有紀律的學習環境有重
  要相關:
  孩子是否規律上學、在家閱讀情形及是否看過多電視等三項因素,在許多州八年級
  學生數學測驗分數上,幾乎解釋了百分之九十的差異,而父母對這些因素是具有影
  響力的,因此,來自家庭方面可以控制的因素在學生的成就上,說明了幾乎所有的
  差異。個別家庭研究指出,家庭所做的,比家庭收入及父母教育程度,對孩子的成
  功更為重要,無論家庭貧富,父母是否完成高中學業,或孩子在托兒所或高中就讀
  ,這項研究結論都是正確的。此外,一項國際比較研究顯示,亞洲國家移民來的學
  生學業成績優異,許多歸因於他們的父母重視教育。
☆ 家庭參與可以加倍國家教育的投資:
  一至九歲孩子的父母,每天花一小時與孩子閱讀或做家庭作業,每星期五天,那麼
  全美的父母每年將花八十七億小時去幫助孩子。以金錢計算,假如老師以一對一的
  方式花相同的時間,那麼以一九九一年為例,將多花掉美國納稅人的錢計兩千三百
  億美元,約等於全美一年花在公立學校教育上的經費,然而事實上,孩子在九歲以
  下的父母,只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表示每天閱讀給孩子聽。
☆ 家庭參與是家庭能做的最佳且最長期的投資之一:
  完成與未完成高中教育學生的終身收入差額為二十萬美元,完成與未完成大學或研
  究所教育的學生終身收入差額,則高達一百萬美元。

  既然家庭參與是如此的重要,為什麼沒有預期的普遍?原因是現代生活的種種阻礙
了家庭參與,如父母想多參與,但騰不出時間,十八歲孩子以下有工作的父母,有三分
之二的人表示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孩子;許多父母表示,假如老師提供他們更多指導
,他們樂意多花時間在孩子活動上,惟老師也需要指導,目前很少大學及中小學在這方
面提供新且具有經驗的老師;有語言障礙的移民家庭及父母未受教育的家庭,阻礙了家
庭學校間的溝通與接觸;此外,貧窮社區,文教設施缺乏,限制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以上是 「Strong Families, Strong Schools」報告的研究發現,當然該書亦分別
就家庭、學校、社區、工商機構及政府等,在如何改善父母、家庭參與孩子學習上,提
供許多具體的建議。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5: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測驗分數與刻板印象
                                                        房思平/駐休士頓文化組
                                                   資料來源: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84.8.18

    一個關於一般大眾對於黑人學生在考試分數上遜於白人的反歧視理論最近被史丹彿大
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所提出: 克勞史提(Claude M. Steele)教授認為,黑人學生學習表現
較差是因為黑人學生陷入了他們不如白人學生此一刻板印象的巢臼。史提教授稱之為刻板
印象傷害(stereotype vulnerability)--- 一般人對於黑人學生在學習表現上的期望較
低的刻板印象的偏見,已造成他們在遇到挫折時,因自尊而認為自我無法在課堂上有所表
現而不再重視分數的高低。
    許多研究者雖然同意刻板印象的負擔的確會壓抑學生學習上的表現,但有些人仍認為
刻板印象只是眾多影響學習的因素之一。
    "The Bell Curve" 一書的共同作者查爾思默瑞(Charles Murray)亦疑惑的問道:
難到黑人學生出生於醫生家庭也會有同樣的困擾嗎?史提教授則回答,即是天才老爹寇斯
比節目中的孩子,有著良好的家庭經濟背景,也必須遵循學校規範及學校的同儕團體而受
到社會上普羅大眾對黑人孩子在學習成果上抱有較低期望的態度。
    而如何縮小白人與黑人學生之間的差距?史提教授認為應讓不同的團體,白人、黑人
、及其他少數族裔彼此學習與相處,才能減小彼此的差距。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5: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時間的俘虜」報告摘要
                              施吟詹/駐休士頓文化組
                          資料來源:Prisoners of Time


  美國「時間與學習教育委員會」( National Education Commission on Time
and Learning)為探討美國學制中時間與學習的關係,於一九九四年四月發表乙份報
告「時間的俘虜」( Prisoners of Time),期能理出當今美國教育制度的病因,痛
下針砭,為十多年來教育改革運動注入一劑新的良藥。

  在走訪美洲大陸十九所學校,與一百五十多位老師、教育專家、行政人員及學生
交談之後,該委員會於其報告開宗明義指出:美國的學習其實是時間的俘虜。蓋因每
天上學六小時、每年上學一百八十天的呆滯的學制,束縛了學生學習的潛能及需要,
而不考慮資優、資貧或資質中庸的學生,有其不同的學習速度及方法,強迫所有學生
在一樣的時間內,達到一樣的的學習標準,是當前教育制度(公立學校)上的一大缺
失。報告中並指出:長久以來依賴以時間作為學校及課程設計的度量衡,就如同將一
棟「學習」大樓建築在岌岌可危的沙丘上;而五個錯誤的認識,更使教育大業不保:
  一、所有學生學習速度和方法並無不同。
  二、挪用主科時間作為其他用途並不會損及學習成效。
  三、無視社會大環境的改變,盲目地以為父母在其學生時代所用的課程表,仍然
    能供下一代有效的使用。
  四、老師們沒有再學習(再教育)的需要,學校便能轉型。
  五、在當前受時間束縛的教育制度下,美國學生仍然能達到世界標準的學習表現
    。

唯有匡正這些錯誤的態度,美國的教育才有希望。

  報告中並探討如何促進學習的成果,首先要解除「時間」的束縛。委員會提出現
今各校以不同的標準要求不同的學生,並以年齡作為分級的標準,是自欺欺人的作法
,正確的作法應是設定一樣的高標準,讓不同的學生因其個別的學習能力,調節其所
需要的學習時間。然而不僅是學生需要更多的學習時間,老師亦有相同的需要,因為
老師們也需要在職進修,而熟稔新的教學方法亦需時間。面對絕大多數的學校「迷你
」的開放時間,委員會呼應了一世紀前美國教育部長 William Harris 的警言:「學
校一直在縮短其開放時間‧‧‧」,百年前的教育專家已意識到「時間」的問題。

  研究探討中,委員會同時亦比較日本與德國的教育事實發現,美國高中及國中的
學生平均花在主科課業的時間,僅僅是德國、法國、日本學生的一半。而日本學生的
課外輔導(即我國的「補習」制度)更證明:無論學生資質如何,只要用功,增加學
習時間,即可達到高學習標準。

  十一年前「危機中國家」乙書提出教育改革的呼聲,其中包含三大要素:時間、
內容、和期望。今天內容和期望的問題已有改善,唯時間問題仍是一大課題。經過透
澈的剖析,委員會提出八項建議:
  一、要有決心讓全美的小孩均能在其主要學科上達到世界級水準。
  二、邀請州與地方的教育委員會共同投入教育改革的努力。
  三、學校應將上課時間作為主要學科教學用途,以提高學生較多的學習時間。
  四、學校要能因應學生的需要延長學校開放時間,而在每個學區中某些學校能全
    年開放。
  五、提供老師其所需要的專業時間和機會。
  六、學校能運用新的科技、設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及延長其學習時間。
  七、每個學區內的學校能提供不同的開放時間和課程設計,提供家長學生更多的
    選擇。
  八、全民參與教育改革。
美國學生倘能不受制於時間,而能駕馭時間,那麼成功的大道便離他(她)不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5: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學校通向就業機會法案簡介

                                                    江樹人/駐休士頓文化組

    一九九四年,柯林頓總統基於前總統布希及各州州長的努力,提出教育改革計畫並經
國會立法實施,旨在協助州及社區提高他們的教育標準,以改善學校教育。通過的法案有
三項,除了目標兩千年教育法案(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新版本中小學教
育法案( Reauthorization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又稱一九九
四年改革美國學校法案,The 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 Act of 1994)外,尚通過一
學校通向就業機會法案(School-to Work Opportunity Act)。以下僅就此一學校通向就
業機會法案作一重點式之介紹。

一、法案緣起:
    在新的二十一世紀經濟環境裏,一種新型態工作者的特質是--長於解決問題、思考敏
銳、及經常可從工作中進行學習。然而老式教育年輕人的教學方式卻不足以因應此一具有
經常性變動及挑戰性機會之現代社會,從前兩截式--即對某些人施以高標準的學科要求及
對將來畢業即就業的另一些人的低學業標準--的教育體系已無法趕上現代經濟社會之脈動
。今天的學校應提供所有的學生同時具備有學科及實地工作經驗之教育方式,今天的美國
企業公司也深深感到此一新形態教育方式的必要性,大約百分之五十的美國企業雇主聲稱
無法為其公司所缺的職位找到合適的人選,美國公司必須花費鉅額的訓練費用以保持其員
工的工作水準,因此美國高中生在校所學的與其將來成功職業生涯之間之差距已被有心人
士所認知及擬圖提出修正。學校通向就業機會法案之制定即為此一現象之反應。
    此一法案創制了一種新形態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種結合了學科、職業試探及訓練的教
育計畫,此一計畫提供與現實世界相關連的教育內容。它將工作場所帶進教室之中,並將
工作場所轉化成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如果成功的接受並完成了此一教育計畫,他即同時
獲得了高中文憑、認可之技術證書,或是可證明其已完成了一至兩年之高等教育( Post-
-secondary Study)。學生經由此項教育計畫可輕易地於畢業後獲得第一份好工作,而企
業公司也可從此一已經訓練完成之人才庫中選擇為公司所需之人才。

二、學校通向就業機會計畫之要件:
    學校--工作場所途徑之學習方式是基於個人可從工作中學習、以及將他們在學校中所
學的與在工作場所之經驗相連結起來的一項觀念。此外,此一學校--職業生涯之學習途徑
也是基於對所有學生的教育內容必須對他們多元化的未來生涯及終身學習有所相關及助益
之觀念之衍伸。
    從地方社區到各州,一項學校通向工作計畫(School to Work Systems)的全國性網路
將在未來的十年建立起來,新的「學校通向就業機會法案」將是建立此一網路之架構,它
並提供四種補助款幫助州及地方建立合乎自己需要的計畫,這四種補助款為:
    1、研訂計畫補助款( Development):此為一種對各州、波多黎各、及哥倫比亞特
        區的屬非競爭性補助款。
    2、執行計畫補助款(Implementation):此為對各州為執行全國性計畫體系時之競
        爭性補助款。
    3、地方夥伴計畫補助款( Local Partnership):此為一種為發展州內學校與企業
        間夥伴關係之競爭性補助款。
    4、高貧窮地區補助款(High-Poverty Areas):此為一種對高貧窮地區之競爭性補
    助款。

    此一學校通向工作計畫包含三項基本要素:
    1、學校為基礎之學習(School-Based Learning):
        學校為基礎之學習是一種基於較高學科及職業技術標準之教室內之教學。它可以
        說是教學經驗之重組,其目的則為讓學生知道如何將校內所學之學科與工作場所
        之真實情境連結起來。同時老師將與企業雇主們合作共同發展出一種具有廣汎基
        礎之課程以幫助學生瞭解在工作場所中所需之技術。學生們也可以主動的發展出
        類似現代工作情境的計畫與工作團隊,老師也加入工作團隊內以整合個別之學科
        ,以及建立與真實工作與生活情境相結合之課程計畫。
    2、工作為基礎之學習(Work-Based Learning):
        工作為基礎之學習是指在工作場所中之工作經驗、結構性訓練及師徒教導。在此
        一學習過程中,雇主為學生提供可獲取廣汎的、可轉移技術之學習經驗之機會,
        它也提供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研究複雜事務及重要工作技術之機會,學生們經
        由做中學之方式以獲得如何在團隊中工作、解決問題、以及如何達成雇主之期望
        等方面之工作技術,並經由成年師傅之教導而愈趨熟習。此一教育與企業界相互
        輔助之關係,美國勞工部部長 Mr. Robert Reich 的一段話中有生動之描述:
        " 教育與企業之間的夥伴關係建立了重要且成功的「從學校通向就業」計畫,此
        一計畫可說符合了地方社區之需求,以及對於地方性勞動市場及經濟保持一種彈
        性之因應。"
    3、學校通向工作之聯結活動(Connecting Activities):
        由學校通向工作場所之聯結並非一種自然發生之作用,它須要發展一些途徑將教
        室和在職教育(On the Job Instruction)、學生與企業界雇主之間整合起來,
        並將雇主與學生雙方之需求作一配合,另訓練工作場所之導師,以及在學校與工
        作職場之間建立及維繫一個溝通之橋樑。二者之間之聯結活動包括有:
        A、將教室的教育與工作場所之經驗聯結,以使學校的教育計畫可用以加強學生
            的工作經驗,或學生由工作中所得之工作經驗以加強印證其在校之所學。
        B、提供學生與雇主之間一種正規的溝通、規畫及諮詢之管道。
        C、建立一企業與學校之間永久的雙向的聯結管道,經由此一管道傳達學生所欲
            學習以及可予達致之期望,雙方形成工作夥伴關係以幫助學生達成目的。
        D、為高等教育之延續提供額外之選擇,因為今日及未來之工作在在需要高等教
            育之資歷。

  總結言之,學校通往就業機會法案使得年輕人獲致工作技術、才能、團隊精神,以及
問題解決和終身學習之機會變為可能,他們是民主政治下的好公民,也是一個好的工作者
。(資料來源:U.S. Public Law 103-239,May 4, 199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5: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從「以少做多」談美國教育部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教育部長 Richard W. Riley 去(一九九五)年七月,以「以少做多」( We
Do More With Less )為題,在華盛頓郵報撰文,引用具體數據,說明教育部人員少、
預算少以及在推動教育上的成就,並於文章結尾呼籲值此國家面臨教育赤字(education
deficit, 指教育沒辦好的意思)之際,盼大家支持主管聯邦教育事務的教育部(註一
)。這篇文章引起筆者的興趣,原因是正當美國教育進行前所未有的改造時,帶頭推動
的教育部得同時面對攸關本身存廢的問題,那麼美國聯邦教育部所扮演的角色如何呢?
雖然中美國情及歷史背景不同,此時此刻仍值得我們去了解並做為參考。

  傳統上美國教育是國家的優先,州的權責,及地方所控制。全國花在各級教育上的
經費一年約五千億元,百分之九十二來自州、地方及私人,其餘百分之八來自聯邦,雖
然聯邦對教育投資比率小,但是聯邦經費約支助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完成高等教育,以及
百分之八十社經地位不利的中小學生學習讀寫算等基本智能。美國教育部目前的預算三
百三十億元,為聯邦總預算的百分之二,其中,中小學教育計畫經費每年服務一萬五千
個學區及將近五千萬公私立中小學學生,其他計畫也每年提供獎助、貸款及工讀機會給
大學生,約每兩個大學生有一個接受補助。二十年來,美國教育部補助計畫約造福四千
萬大學生,此外每年也有四百萬成人接受幫助,培養讀寫能力並提升技能。從行政上而
言,美國教育部與它的施政計畫規模算小,1995年三月起,全職工作人員不超過5000人
,為最小的聯邦機構,且到1999年人員編製將縮減為4750人,與一所中型大學相差無幾
,以上事實使得教育部成為十四個聯邦機構中最有效率的一個,平均每一工作人員主管
六百萬美元的經費預算。

  一般說來,美國教育部主管的業務有以下六項(註二):一、提供全國性領導並推
動夥伴關係,以解決教育上的重大問題(providing national leadership and building
partnerships to address critical issues in American education)。二、成立良好
教育理念的全國資料庫(serving as a national clearinghouse of good ideas)。
三、協助美國家庭支付大學教育費用(helping families pay for college)。四、協
助地方社區及學校因應學生迫切的需要(helping local communities and schools meet
the most pressing needs of their students)。 五、協助學生就業並趕上變遷的經濟
環境(preparing students for employment in a changing economy)。六、確保聯邦
教育補助款領受者沒有任何歧視(ensuring non-discrimination)。茲分別說明如下:


提供全國性領導並推動夥伴關係,以解決教育上的重大問題

  1983年,前教育部長 Terrel Bell公佈「危機中的國家」(A Nation at Risk)報
告書,引起當時美國人民對教育的關切,報告中指出,學生偏低的學業成就將威脅美國
的國際競爭力,於是很多州及地方提高高中生畢業條件,影響所及,1992年高中畢業生
修讀核心課程(即四年英文、三年社會研究、三年科學及三年數學)的比率超過1982年
三倍以上。1993年,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 提出全國亟須注意的重要問題,包括校園
安全、學生管教、高學業標準密切有關的學習、教學改善、父母參與、學校教育與就業
之連結、學生接觸科技、及學生獲得支助接受大學教育等。教育部目前推動家庭參與孩
子學習夥伴關係(Family Involvement Partnershipfor Learning),這不只是聯邦的
計畫,而是聯邦、州、地方政府以及一百三十個全國性團體所組成的長期性夥伴計畫,
旨在透過各種途徑,協助家庭參與孩子的學習。

成立良好教育理念的全國資料庫

  1867年美國教育部前身成立,在於蒐集教育資訊,協助各州建立有效的學校系統,
這種蒐集、散播資訊以促進卓越教育,仍為教育部一項重要的任務。為了協助各州、地
方決策者改善教育,教育部與父母、教師、學校董事、決策人員及社會大眾分享教育上
最新的研究發現與資訊,例如1994年,教育部出版「Strong Families,Strong Schools
」乙書,摘錄三十年來有關家庭參與教育的研究;教育部也資助十個區域性教育實驗室
,將改善教與學的新知整理並提供給州及地方的教育工作者。自1966年起,教育部教育
資訊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 ERIC)既已提供教育資
訊服務,ERIC是世界最大的教育資料系統,可由圖書館取得,每年有超過五十萬人使用
,ERIC 資訊也可透過 1-800-LET-ERIC 電話,或網際網路 AskERIC 虛擬圖書館(
ericir.syr.edu or http://ericir.syr.edu ),或AskERIC 線上問答服務(
askeric @ericir.syr.edu )取得。豐富的教育資訊亦儲存在教育部線上圖書館
(gopher.ed.gov or http://www.ed.gov,註三 ),使用這個網際網路圖書館每
星期平均超過一萬七千次,教育部也建立若干有關教育改革的線上討論。此外,每月舉
辦一次衛星市鎮會議(satellite town meeting,註四),分享解決當前教育問題的理
念與做法,衛星市鎮會議通常由 Riley部長及 Kunin次長主持,透過各地衛星接收站、
電視頻道等,播送至六千萬家庭,並輔以發行十萬份的「社區現況」(Community Update)
通訊,探討社區面臨的教育問題與解決之道,人們亦可打1-800-USA-LEARN 電話,索取
學校教育改革的資料。許多聯邦補助計畫也支援州、地方、學區、學校及高等教育機構
擬訂、展示各項教育改革的策略,這些補助計畫從贊助各級教育改革的教育改革基金、
高等教育改革基金,到類似支援各州委辦學校(Charter School,註五)開辦費的具全
國重要性的改革創舉。確保學生更易接觸科技是教育部促進教育實際改革的新重點,新
的科技教育補助款四千萬元,在於促進學校與社區通訊、軟體公司的夥伴關係,另三千
萬元明星學校補助計畫(Star Schools Program),則用於支援遠距教學科技,以幫助
五千所中小學學生的學習,俾達到挑戰性的學業標準。其次,教育部也支持對所有學生
提供有效教育實際之研究,以及追蹤全國教育系統的表現,例如,教育部支持各大學附
屬教育研究中心進行長期的研究,許多有效的學校改革活動,係源於聯邦教育研究計畫
贊助下的研究結果。教育部所屬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每年出版全國教育的主要參考手冊—
教育統計文摘(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這是大、中、小學及成人教育統
計的綜合性分析,並出版年度教育現況(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報告,報導就
學率、退學率、學業成績的趨勢及教育花費等資料。教育部另資助二十餘年來有國家成
績單美稱的國家教育進步評量(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簡稱
NAEP),NAEP 為全國唯一具代表性的學生主科學業成就評量,自1990年起,NAEP也蒐集
、公佈各州的資料,俾讓參與各州能夠追蹤不同年度的學生表現,並與各州比較。

協助美國家庭支付大學教育費用

  教育部百分之四十五的預算用於高等教育,其中大部分做為學生獎助貸款之用。聯
邦資助學生的歷史可追溯到1944年的GI法案,GI法案是協助美國軍人暨其家庭進入中產
階級的跳板,1944年與1989年之間,超過一千兩百萬的退伍軍人因GI法案得以上大學深
造,另外更多人因1958年國防學生貸款計畫(National Defense StudentLoan)獲得聯
邦協助支付大學費用。隨後於1965年通過並歷經六次修訂的「高等教育法案」(Higher
Education Act ),則提供了目前聯邦學生獎助、貸款及工讀計畫的基本架構,目的在
幫助貧窮及中產階級學生(年齡不拘)接受高等教育,目前約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全國學
生財務支助計畫是聯邦撥款設立的。教育部設有六十二億美元 Pell 獎助金,每年提供
四百萬大學生,每人平均一千五百元以上,大部分Pell獎助金領受者是來自於年平均收
入二萬元以下的家庭。教育部另有兩種主要的學生貸款計畫,幾乎所有學生符合申請條
件,第一種是新的威廉福特直接貸款計畫(William D. Ford Direct Loan Program),
係由聯邦政府直接貸款給學生,並提供各種還款的方法,這種直接貸款方式,可以減少
行政手續,免去中間人的費用,同時提供學生更多還款方式及更好的服務,預計西元兩
千年以前,即可節省納稅人的錢六十二億元,而且經由五年的低利貸款亦可節省學生約
二十億元。第二種貸款計畫是聯邦家庭教育貸款計畫(Federal Family Education Loan
Program ),自1965年以來,提供貸款補助及學生不履行貸款契約的保證。目前這兩種
貸款計畫合計對六千五百萬學生及其家庭貸出兩百六十億元。此外,教育部所屬校園內
補助計畫,賦予大學相當彈性以資助經濟困難的學生,這些計畫包括低利率的聯邦柏金
斯貸款、聯邦窮困學生輔助教育機會獎助金及聯邦工讀計畫(支助大部分校園打工,每
年約供給七十萬學生機會,每人約賺得一千元),以上三種計畫,均要求參與的大學提
供相對的基金。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5: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協助地方社區及學校因應學生最迫切的需要

  教育部撥款一百三十億元給各州與學區供中小學教育之用,主要是透過補助,去支
援挑戰性學業標準、學校安全、父母參與及教師素質等有關改革,並協助州及學區因應
學校及學生本人的特殊需要。其中六項計畫即佔了教育部中小學教育補助費的百分之九
十五,包括目標兩千年法案,中小學教育法案下的 Title I教育計畫(註六)、艾森豪
在職進修計畫、安全暨免於毒品的學校社區計畫、聯邦貼補地方稅收(Impact Aid)計
畫,以及殘障者教育法案,茲分別說明如下:
1.目標兩千年法案是教育部最重要的教育計畫,在於幫助父母、教師、及社區領袖提
  高學業標準,強調安全、管教及基本智能,培訓好老師及促進父母參與。1995年計
  有四億元花在目標兩千年教育改革上,賦予州、學區、學校更大彈性,在自行訂定
  的挑戰性學業標準上去擬訂執行改革措施,是項經費可用於針對教學、訓導、科技
  應用及評量等各種改革措施,以幫助學生達致挑戰性的學業標準,績效責任係以學
  生學習的改善為衡量的依據。教育部於推動目標兩千年改革時,儘量減少書面作業
  ,並提供廣泛的彈性,例如,補助費申請表只有四頁,沒有任何規定,州及學區甚
  至可免去有關法令規定之限制以便有效執行改革活動,從1995年四月起,計有四十
  七州及八個特別行政區申請並獲得目標兩千年計畫第一年的補助款,去擬訂全州的
  改革計畫。
2.美國人熟知 Title I 教育計畫,設於1965 年,每年撥款七十億元幫助約半數的美
  國中小學,受惠的社經地位不利的學生有六百萬人。大部分的補助款撥往高貧窮地
  區的學校,幫助學業成績很差的學生,因為學業成績低落易導致高的輟學率、文盲
  及就業困難。中小學教育法案於一九九四年修訂後,Title I 計畫改強調高學業標
  準及核心學科的加速學習,有異於以往補救教育常見的低度期望。高貧窮地區的學
  校被鼓勵擬訂全校性的計畫以提高所有學生而不僅是社經地位不利學生的學業成就
  ,規定中的聯邦評量措施由地方及州設計的績效責任制取代,而且學校首度對於有
  礙改革的法令規定,可以申請免受其拘束。
3.高水準及受過良好訓練的老師,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條件。艾森豪在職進修計畫在於
  支持地方主導的主要科目教師訓練,其做法是將三億兩千萬原有預算分配給州及學
  區,以幫助教師依據州所訂的高學業標準,做好教學準備,在職進修的內容由校長
  、老師及父母視改善教學的需要決定,在職進修不再仰賴缺乏深度、水準及缺乏真
  正有助改善教學實際的計畫。
4.安全暨免於毒品的學校社區計畫,係因應校園日益增加的暴力與毒品,該項計畫預
  算五億元撥給學區,由它們自行擬訂適合地方需要的計畫,包括衝突解決暨同儕團
  體省思訓練、毒品煙酒濫用防範教育、購買金屬偵測器及僱用安全人員。
5.七億三千萬元聯邦貼補地方稅收計畫,是協助受聯邦活動影響的州與地方社區,例
  如軍事基地及聯邦擁有大片土地等。在這些地方因聯邦的影響,學校經費主要來源
  的地方稅收減少,該項計畫在於補貼地方損失的稅收。
6.教育部亦協助州與學區做到提供殘障者免費、適當的公立教育,1970年代聯邦法院
  兩項歷史性的判決,確立殘障者接受均等教育機會的憲法權,1975年殘障者教育法
  案提供服務這些學童及聯邦資助他們教育的架構,目前教育部撥款三十億元,經由
  三項州補助計畫,去協助各州照顧五百萬出生至二十一歲殘障者的發展與教育需要
  ;另為了配合目標兩千年教育改革,1975年殘障者教育法案刻正研議修訂中(註七
  )。

協助學生就業並趕上變遷的經濟環境

  國家教育成就與其國際經濟競爭力的關係漸受了解,使得我們對學校與工作之間的
連結、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更加重視,教育部為因應這個趨勢,訂有幾項計畫
,來幫助年青人、成人去獲得職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能。1994年「學校通向就業機會法案
」由教育部、勞工部共同推動,提供每一州及有興趣的社區開辦費以擬訂綜合性的學校
通向就業計畫,這些計畫將結合校內及工作場所的學習,以協助學生為第一份工作做好
準備,一九九五年執行該法案的預算有兩億五千萬元,計畫將於五年後結束。柏金斯法
案(Perkins Act )州職業教育補助款約十億元,用於協助中小學階段的職業訓練,補
助款可用於州自行擬訂的計畫如中學職前訓練課程或為因應科技與勞工市場狀況所辦的
成人再訓練計畫,教育部正擬配合「學校通向就業機會法案」修訂柏金斯的職訓補助計
畫,同時藉加強績效責任要求及合併各類補助計畫以增進州及地方執行的彈性。另一項
重要的聯邦補助計畫是 「職業復健」(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教育部編列
二十億元補助州以協助大部分重度身心殘障的成年人就業與獨立生活,計一百萬人。結
果每年約有二十萬人在競爭的勞動市場找到工作或自行創業,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表示
他們自己的收入是生活的主要來源,而非政府的救助或家庭收入。此外為了協助身心殘
障的學生與成人改變就業機會,教育部支持各州開設讀寫與技能訓練,「成人教育法案
」( Adult Educ-ation Act )州補助計畫項下提供二億七千萬元去幫助約四百萬未受
良好教育的成人,取得讀寫能力、高中同等學力證書及英語能力,另「同等起步」(
Even Start)補助計畫一億元,則撥給各州進行學前兒童及其父母兩代讀寫能力的培訓


確保聯邦教育補助款領受者沒有任何歧視

  教育部民權司(Office of Civil Rights)負責執行許多聯邦法令,確保接受聯邦
經費者不因種族、膚色、性別、殘障或年齡而受到歧視。民權司著重以提供政策指導、
員工訓練及技術協助等方式,鼓勵志願遵守聯邦的民權法規,民權司促成民權法規執行
者與教育工作者之間的關係與溝通,結果民權司的業務順利無礙,例如民權司一年處理
五千件訴願,百分之九十五經由協議解決,而無需上法庭或舉辦公聽會。

  綜觀美國教育部的業務,一方面確保教育機會均等,另一方面促進卓越教育,二十
五年來,它對美國的教育確有相當的貢獻。筆者以為,今後美國為了達成西元兩千年的
國家教育目標,並因應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環境與國際競爭,似乎別無選擇,必須由它繼
續負起教育領航者的角色。

註一:The Washington Post,July 3,1995。
註二:How We Help America Learn:A Summary of Major Activities,U.S. Depart-
   ment of Education,May 1995。
註三:美國教育部發展完成的 Home Page(http://www.ed.gov),建立或連結的資
   訊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教育部快訊、補助計畫、重要施政、教師暨教育研究人員
   資訊、計畫與服務、人員與業務部門、出版品、每月要訊三則及其他教育網路資
   訊等。
註四:教育部的衛星市鎮會議,是一項現場,可相互溝通之視訊會議,邀請全國各地致
   力於改善學校教育,以達成國家教育目標的教育人員、學生父母及其他關心教育
   的社區人士參加。每次會議針對一項主題,例如改善學前教育、學校連結資訊高
   速公路、加強數學科學教育、拓展藝術教育、創造學校通向就業機會、增進家庭
   與學校夥伴關係、創造安全的學校環境、教師在職進修新理念等。
註五:委辦學校是美國教育體制的一項創舉,係在個人或團體(教師、父母或大學等)
   與贊助單位(地方或州教育理事會)訂定的契約下運作的,目前有十九個州通過
   委辦學校立法共有兩百所以上委辦學校,教育部最近宣稱補助十個州委辦學校規
   畫及開辦費用。資料來源:Charter Schools 1995,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May 1995 及 EDInfo,October 17,1995。
註六:一九六五年「中小學教育法案」經重組修訂後,稱為「改善美國學校法案」,於
   一九九四年十月經柯林頓總統簽署實施。新法中的Title I,以往稱為Chapter 1
   ,係美國聯邦政府多年來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最大的教育補助計畫。新的 Title I
   已有所改變,在於配合目標兩千年教育改革,幫助社經地位不利的兒童學習並達
   到高學業標準。資料來源: 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October 20,
   1994,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註七:殘障者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簡稱 IDEA
   訂於一九七五年,為配合當前的教育改革及提供殘障學童更好的教育內容及相關
   服務,目前正依據以下五項原則加以修訂中:1、配合州及地方教育改革修訂,
   使殘障學生獲益;2、經由高期望標準及傳授一般課程,以改進殘障學生的學業
   成果;3、為殘障學生解決無障礙環境中的個別需要;4、提供殘障學生家庭與
   老師相關知識、訓練,期有效支持渠等之學習;5、著重教與學。資料來源: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 of 1995, U.S.
   Dept. of Education。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5: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成人讀寫能力不遜於其他工業化國家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加拿大統計局( Statistics Canada )及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最近發佈首次國際成人讀寫能力
調查結果( Literacy,Economy and Society: Result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 ),這項調查研究的對象包括加拿大、德國、荷蘭、瑞典、瑞
士、波蘭及美國的成人計兩萬三千人,年齡介於十六歲至六十五歲,受試者以自己的母
語在家裏接受訪問二十分鐘,並參加為時四十五分鐘的讀寫能力測驗,測驗需要各種不
同的讀寫能力,如閱讀藥瓶上的說明、了解人事單位的資料等。主辦此次調查研究除了
加拿大統計局、OECD外,尚有美國教育部所屬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教育測驗社(ETS
)及各國政府相關機構、研究小組,以下是美國人的讀寫現況。

  在讀寫能力五個等級的評量上,超過半數美國人的分數在高的三個等級上,即能應
付廣泛的閱讀要求;百分之二十的人在最低的等級上,有理解書面資料的困難;百分之
廿五的人則在次低的等級上,通常自認為沒有閱讀困難,但測驗分數卻低。讀寫能力強
的美國人,包括了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至於讀寫能力低的人則包括沒有受過正式
教育的年長者、中途輟學者及很大比率低能力的移民。美國百分之八十大學畢業程度者
的閱讀能力在高的三個等級上,與加拿大、德國略同,瑞典則高達百分之九十。至於中
等教育程度以下的美國人,約有百分之六十表現在最低的等級上,僅有百分之一表現在
高的兩個等級上。

  總括說來,美國人的讀寫能力,與前述已開發國家相比較,並不遜色,有些方面還
好些。正如 Riley教育部長所言,樂於看到較高比率的美國人在讀寫測驗上的分數偏向
高的等級,這顯示美國人具備知識與技能,足以在全球經濟上與人競爭並成功。然而也
有很多美國人得分在低的等級上,則是未來的隱憂,參與研究的其他國家也面臨相同的
難題,對於這樣的表現沒有任何理由,美國必須加倍努力確保所有的成年人與學生具備
讀寫算等基本智能,為達此目的,應該取較高的讀寫標準,全力投資改善他們的基本智
能。最近美國國會提出的預算縮減有損於國家改善教育的努力,Riley 部長為此深感困
擾。(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Report, December 6, 1995)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5: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Title I: 幫助社經地位不利兒童達致高學業標準
                                       江樹人/駐休士頓文化組
                                       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
                                 October 20, 1994


  「改革美國學校法案」,基本上係由一九六五年「中小學教育法案」重組修訂,並
經柯林頓總統於去(一九九四)年十月廿日簽署實施。新法中的Title I,以往稱Chap-
ter 1,係美國聯邦政府多年來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最大的教育補助計畫, 聯邦撥款補助
地方學區,對社經地位不利的兒童,提供額外的教育服務。新的Title I 已有所調整,
在於配合目標兩千年(Goals 2000)教育改革,幫助社經地位不利兒童達致與一般社經
地位兒童之高學業標準。
  在新的Title I 下,各州須訂定學科內容標準,詳列所有學生必須具備的知識與技
能,並建立學生「優」、「良」、「尚可」等三種成就標準,至少閱讀及數學兩科的標
準須在一九九七年建立。為了評估學生是否達到所訂的成就標準,各州必須使用根據內
容標準建立的高品質評量測驗,Title I 計畫將採適用於全體學童的評量措施,而不再
使用另一套針對Title I 學生所設計的測驗方式。新法規定,州訂定達成標準的適當進
度,地方學區、學校則負起學生成績的改善,以及所需的補救措施,獲致成功的獎勵包
括表揚績優學校及績優教育人員。
  以上並非是所有的改變,Title I 補助款多少係依學校貧窮的學生人數而定,而不
是他們的測驗成績,所以教育成功的學校將不會失去補助款或補助款減少。其次,由於
強調高的學業標準,新法案規定可以不同的方式使用Title I 補助款,例如,延長學習
時間,學校減少學生在教室以外的時間等,其目標是減少正規教學以外(pull-out)的
活動,鼓勵高層次思考而非背誦、加深課程內容而非機械演練的教學,以及採用經研究
證明的有效教學策略。
  Title I 的另一個特色是,賦予學校更大的彈性,以換取學校對學生的學習成就負
起更大的績效責任。新法案讓學校更易推動學校整體計畫(schoolwide model),即允
許Title I 的經費與其他聯邦、州及地方教育經費合併靈活使用,去提升與改善全校學
生的教學計畫。一九九五年合乎採用全校性計畫之貧苦學童之比例為百分之六十,一九
九六年起,此一比例降為百分之五十,其用意在於使更多學校不再突顯Title I 為一分
離各別的教育計畫,取而代之,與學區、州的改革計畫結合在一起,去提高學生的學業
成績。同等重要的一項轉變是,教育決策的責任轉移到學校,老師、行政人員、父母等
將決定有關教育事宜,以協助學生達致州所訂的學業標準。
  Title I 計畫強調家長參與,學校的家長參與策略包括家長與學校間的約定(
compacts),此項約定明列目標、期望、家長、學校在學生學習上分擔的責任等,約定
在實施時將成為父母與老師討論如何激勵更好學習表現的有利工具。Title I 亦強調教
師高品質的教學及專業能力發展,Title I 計畫的品質繫於教師專業能力的品質,所以
教師進修必須持續不斷的被視為整個教育計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Title I 補助款可用
來增進學校人員之知識,並不限於Title I 計畫下的工作者,所以Title I 計畫將擴展
到協助所有學生達致高學業標準的整體目標。
  此外,新法案首次接受補助款合併申請制,即州及地方學區能夠一次申請 Title I
及其他中小學教育補助,除了行政作業簡化外,經由統一調度聯邦、州、及地方補助的
的教育計畫,合併申請制提供了改善學校教育的大好機會。
  由以上介紹可知,新的Title I 為修訂之「中小學教育法案」(按與改革美國學校
法案交互使用)的基石,旨在確保所有的學童,不論其背景及所讀的學校為何,都能獲
得廿一世紀所必備的知識與技能。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5: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科技智能挑戰計畫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克林頓總統今年二月十五日宣佈一項為期五年,二十億美元的科技智能挑戰補助計
畫(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 Fund),這項補助將協助州、地方及私人企業致
力於確保全國中小學提供所有學生較好的機會,以學習二十一世紀所需的技能。克林頓
總統於元月廿三日發表國情咨文時表示:在我們的學校裏,每一教室必須以電腦、好的
軟體及受過訓練的老師,與資訊高速公路連結,我將要求國會支持這項教育科技計畫,
以確定這項全國夥伴關係順利成功。

  克林頓總統已著手籌組一個全國性委員會,致力於使所有學生在二十一世紀揭開序
幕時,具備基本通訊、數學、科學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為達此目的,它敦促私人機構
、學校、老師、父母、學生、社區團體、地方、州及聯邦政府,從以下四個具體目標努
力:1、提供所有老師所需之訓練與協助,去幫助學生透過電腦及資訊高速公路學習。
2、發展有效的軟體及線上學習資源,以成為學校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提供所
有老師、學生接觸使用現代化電腦的機會。4、將美國每一所學校、每一間教室,連結
資訊高速公路。

  各州於提出達成上述四個具體目標的策略時,被賦予最大的彈性,為了獲得是項補
助,州只須符合以下三項規定即可:1、州的策略:每一州擬訂達成上述四個目標的策
略,需確保城市、郊區及鄉村的學區與學校能完全參與,各州之策略須明訂達成四項目
標的程度水準、時間表,聯邦政府不做任何規定。2、私人機構合夥關係及相對基金:
州策略應包含相當之私人機構參與及允諾贊助去達成上述之目標,贊助金額至少與聯邦
補助款相等,此項相對基金可以用志願服務,減低連結網路之費用及其他方式抵付。3、
公開之年度報告:為了確保負起績效責任,每一州不但要明訂程度水準,也要於年度結
束時向社區民眾報告實施現況及如何有效達成其策略目標。州被鼓勵提出全州科技挑戰
策略的同時,州可選擇讓地方社區公開申請依比例分配的補助經費。如果州無法提出全
州性的策略時,地方社區或地方社區暨私人企業聯合會可以提出地方性計畫,申請所謂
的地方改革挑戰經費( Local Innovation Challenge Fund),這項經費係由增加年度
科技學習挑戰補助經費而來的(按由每年一千萬元增加為五千萬元),這項變通方案可
進一步確保每人均能參與此項教育科技改造運動。

  科技智能挑戰補助費將在未來五年,撥款二十億元,總統承諾於其平衡預算案中,
縱使聯邦預算經大幅刪減,教育預算仍將逐年成長以配合國家教育需要,為了在教育預
算下,籌措未來五年之二十億元,將可能暫緩或刪減非優先教育計畫,各州獲得是項補
助經費之多寡,完全依其學生人數而定。五年之後,科技智能挑戰補助費受限於日落條
款,屆時將對該項補助之成效加以檢討,並重新評估是否仍須該項補助計畫及所需之經
費如何。

  克林頓總統於今年二月八日簽署具歷史性的電信法案( Telecommunications Act)
,規定網際網路服務業以優待價錢提供通訊服務給學校及圖書館,以幫助學校及學生能
夠上網路並取得進一步的資訊服務,如此將可大幅降低學校與教室連結資訊高速公路所
需之費用。美國科技智能挑戰計畫下一步將利用這項新法案,以支援此項全國性夥伴關
係,即達成讓所有學生具備二十一世紀所需基本智能的國家任務。(資料來源:America's
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 White House, February 15, 199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EFZM ( 沪ICP备17029626号-4 )  

GMT+8, 2025-8-26 09:20 , Processed in 0.038130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