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欣喜找到了这份尘封无数美好回忆的讲稿,遂发上来供大家一道怀旧,呵呵. 文笔拙劣,口气狂妄,诸位见笑啦
毕业致辞
尊贵的校长女士,尊敬的恩师、尊敬的二附中各位员工、同学们: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故乡花开花落知多少?黄浦江潮起潮落知几多? 母校啊,华师大二附中,人去人来,五十一个春秋、一万八千六百一十五个日日夜夜,有多少位莘莘学子,如雏鹰在这里入巢,似幼虎藏身于虎穴,不断地汲取着恩师的知识清泉,得到像母亲一样的呵护,今天,2005年的六月,第十届上海全国理科班的来自六省一市的二十位学子,怀着一颗诚挚的敬畏之心,向我们的校内员工师傅,向我们的恩师,向我们的校长,像我们的母校献上我们深深地鞠躬。
三年来,我们从母校带走了许多知识财富和人文关怀,装进了我们的人生行囊。今天在此地,母校用这样的规格举行毕业仪式,第十届上海全国理科班的二十位学子,以十分的诚惶诚恐的心情来再一次感召母校的宽容博大甘为人梯的春蚕和蜡烛的师韵、师风、师情、师节。这就是我们二附中的学子才有机会享受到的最后一刻也是凤尾之餐。
我们在二附中的日子是记忆中一幅明媚的画面。这里的设施是一流的,这对学生用功学,热情学是有大助的,更直接的好处是学生有条件做一些所谓“有档次的事”,不论是实践还是自身的立行。二附中的学生是有大气的,大气体现在远见,体现在敢做,体现在见怪不怪,体现在独立。所有的治学应该是终归于立人的,这样的治学才是有氛有围有气有效的。否则只能走向平庸化,只是为了短浅的眼光浪费时间,先进就体现在这样的反差里。二附中有许多光耀四射的金牌,这是二附中人的信心的基石,使得二附中人的大气不亏,远见不偏。但金牌的光辉下是名校的氛围,这是学不来、抢不走的二附中独家专利。氛围感染新人,新人激荡氛围,但它的根和稍都是追求卓越的理念。二附中有底气追求卓越,敢于摆脱世俗的束缚,寻求真善,培养真人才。二附中的理科班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二附中给我们的是一种激力,一个自由的空间,使我们得以释放潜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二附中的老师是博学的,博学于教育,博学于学术。后者较之前者似乎显的次要,这是二附中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年来,和全校同学一样幸运,全国理科班的二十位学子无不感受到“追求卓越、和谐民主”的校训的熏陶。从校长到学生,都崇尚“追求”。我们的“追求”,是脚踏实地的理性一流。是今天比昨天提高,今天比昨天进步。不是非分之想,不是欲望膨胀,我们追求一流,但不自诩一流.。
我们的“和谐”,是知识与人的和谐,是历史与现代的和谐,使环境与人的和谐,使教学思想与人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矛盾与矛盾之间的辩证统一。
我们的“民主”,是平等相处,自由思想。互助互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个人的才华,个人的能耐,终究是习得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能是局限的。民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只有民主,才会孕育出团队精神,才会久远地在心中留存一份母校情节。为此,我们第十届上海全国理科班针对校训,作了自己的诠释,那就是“远见、博学、协作、鸿志”八个字。这八个字将同校训一道成为我们的人生航标。
三年来,从广义上来看,全国理科班的同学于学校于个人虽然获得了一些竞赛奖项,其实,不足挂齿。因为,在我们看来,在求知和认知之路上,成功与失败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而且永远是暂时的。此话怎讲?这就是我们对校训的理解和诠释。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又会有新的理解和诠释,那一定是我们走向更成熟了。尊贵的校长,尊贵的恩师,你们高兴我们成熟吗?那就请不要为我们的成功鼓掌,而为我们的失败鼓掌吧!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啊!校训强调“追求”,其中就可以挖掘出一门大学问。
求知和认知,就如同一块海绵投进大海,每一次吮吸,总是受到量的制约,那么,就需要累积一种不断挤干海绵再去吮吸的过程。而每一次吮吸不是简单的重复,恰是一种知识的累积和升华。当然,学海无涯苦作舟,再苦再累,都不可作半途而废的挖井人。三年中,我们在思想上都有过知难而退的彷徨和曲折过程,都经受过喜悦和痛苦的磨砺。记得美国有一位总统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人们都害怕恐惧,深受它的制约。其实,恐惧只存在于它自身。是的,恐惧往往是一种被自己放大了的自我意识。求知和认知的过程也一样,了解自我,战胜自我,便掌握了被动让位于主动的有利条件。三年来,我们对此深有感受,并受益匪浅。
我作为一名二附中人,并能有幸在这里发言,如果在这里只说好话,就象吝啬鬼把一生攒的钱带进坟墓,要遭人后骂不已。我们是第一届完全在二附中的张江新校园念书的学生,可以说我们是踏在二附中新一次腾飞的起飞航道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和二附中的历史断绝联系的,我们与这段荣耀史之间的媒介不是在校史陈列室里的奖杯,而是二附中优秀的教师们。事实上二附中文化的载体是学生,纽带是教师,老师的位置是何等重要以至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告诉新进的学生们二附中的气质,学生们也从此汲一点到自己身上和本位的精神化合,以此成为二附中文化新陈代谢的细胞。事实上一个成熟的文化群落应该有极其多样的文化成分在里面,二附中在这一点上似乎并不十分引人注目,我想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老师们由于偏爱一些方面而冷落了另一些,比如学校抬升了理科班的相对重要性,导致在一定程度上理科班文化成为强势,理科班的同学普遍的有一种不合理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对理科班学生来说似乎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但无疑对其他的文化有一种抑制作用。这种失衡完全可以通过老师们的调控来消除的,比如老师不应该过分强调理科班为学校带来的荣誉,适当调整理科班在制度上享受的优越性,我们可以有专门的课时发展特长,我们甚至有专门的楼层上课。我在思考,为什么有其他特长的学生,比如擅长演奏乐器的学生,比如运动健将,比如文学爱好者一周只有一两节可怜的课时,甚至还不能取得实效性的进步呢?学生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太短了!这对于他们是多么的不利和不公平啊!二附中至今没有固定的校篮球队,没有一支管弦乐队,学生会的职能还不够独立,没有定期的校刊,而这些都是可以为不同的文化提供传播途径的渠道,也是学生们丰富的课外活动平台。二附中文化应朝多样性的方向尽可能发展,这些不同文化的共性就提供二附中的气质了,无疑这种共性是二附中学生的价值观。老师的价值观虽不是主体,但深重地影响着学生,老师表现得功利,许多学生也跟着功利,老师表现得教条,许多学生也跟着教条,唯独老师表现得强硬,学生却表现出奴性。有时明明老师提出了一个不合理的规定,学生却莫名其妙地叫好。二附中的学生应该表现得自主自立,而自主自立之源是深植在脑海中的批判意识,只有批判之藤在二附中蓬勃,二附中才有可能成为思想的摇篮,若干年后我们的校长在带领客人参观校史展览馆时,不只是介绍一座座光辉的奖杯,而且还能举出一个个举世著名的校友来了。
前不久,相隔六十年之后,台湾的连战先生和宋楚瑜先生,先后组团对大陆故乡展开了影响巨大的寻根之旅。拜世祖、祭祖先、探母校、访故里,掀起了一股空前的寻根热。这个“寻根热”要给我们青少年以什么信息传递呢?一句话: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在他们的活动中,都凸现出探望母校的感人场面。中国人从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祖训。不管你未来会是什么人,会在哪里,母校的情节将会一生伴随,恩师的笑容将难以忘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朝一日,我们会将母校的馈赠报效民族和社会。也许我们能力有限,出息不大,但是我们可以知恩图报,反馈社会,有一份光献一份光,有一份热献一份热。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离别总是和伤感约好同至。临行之际,我们祝愿恩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母校在民族复兴的大业中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真人才,以更先进的理念,更扎实的底气,做中等教育界最卓越的弄潮儿!
DFH
2005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