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填空题括弧内分别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一望无边)的长江”、“(无痛)的人流”、“(蓝蓝)的天空”,其中中间一题被打了个叉,并在“无痛”的旁边改为“热闹”两字。
针对歧义这个话题,有人对“热闹人流”的“正确答案”也提出了质疑:如果填“欢乐”、“可怕”、“高素质”等等,都可以让人对“人流”产生两种以上的理解。“归根结底还是出题出得不好!”有人举了个街头常见的广告为例:一次性交××元,××(商品名称)带回家!“这很容易被误解为公开招嫖!如果写成‘一次过付款××元’就不会引起误会了。”还有人感叹“中文难学”,“同样的字,歧义多多,很不严格,导致无谓争吵。”
除了“老师出题应避免歧义”的观点外,也有部分人把“人流”问题归咎到了社会、尤其是媒体的头上:“社会现实使小朋友过早地知道一些暂时不属于他们的知识。”记者在随机采访市民时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你们传媒也功不可没啦。现在随便上一个网站都有这些内容,打开电视就是乱七八糟的广告。小孩子对这些最没有免疫力了。”
很多人都没有对答题的学生做出直接的指责,甚至还有人肯定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市民陈小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学生们之所以会这样答题,说明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强了,社会开放的程度高了,”但肩负教育重任的父母和老师还“比较保守”,没能做出很好的引导。“不是小孩的错,是社会的错。可社会的错又是谁造成的呢?”
“无痛人流”答案到底是对是错?一位小学教师说“晕死,现在的孩子都成精了!”生物教师出身的吴小姐第一反应就是一句笑骂。“如果是我,我会跟学生聊聊,问他‘无痛人流’到底什么意思。如果答对了,不但不扣分,反而要加分!”吴小姐表示,小朋友每天自觉不自觉都会从社会上接受很多他们无法理解或错误理解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身为教师就应该给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判定对错。“比如说‘无痛人流’,第一是要让学生明白‘人流’是个医学术语,本身是健康、积极的,不是什么肮脏的东西;其次要让孩子们明白,‘人流’是关系到一条生命的严肃问题,趁机培养小孩子负责任的意识。”“先让孩子们搞清楚什么叫人流,再来考虑痛不痛的问题。”吴小姐最后打了个风趣的比喻。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