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自己爆料吧,可靠一点。
还有一篇我初3写的。
萧塘 1,电影院:西渡没电影院,所以小学看电影只能坐车上萧塘看。拐进一条宽阔平整的马路,正前方是公安局,高堂大院。左侧小路,窄而龟裂,通往萧塘电影院。院内有银杏两株,150余年。当年,我们看第二场时,就等在树下,靠着树的水泥围拦玩拍纸。班长就收“保护费”/“行政税”。(每3局中,赢家交一张,后来改成每5局一张)
2,过桥第二个路口/垃圾桶(西渡和萧塘卫生差,隔10米一个桶那个路口恰巧有一个)。记得9年级第一学期,我,牟,虾,倪,余,姜昭几人包车回家。我老跟昭儿抢副驾驶位,她喜欢看外景(车外风景其实很糟),而我知道,副驾驶最危险,死亡率最高。为了人家的安全,只好难得不让着她。“副驾驶”负责收钱,报站。而昭儿下车就在那过桥第二个路口/垃圾桶。我绕着那垃圾桶看了几圈,傻笑了一声,回头看见“湾湾小区”的牌子拆了……
邬桥 1,牡丹影剧院:小学在邬桥时,我校教授竖笛,而我又学业余横笛,被选中到校笛子队为牡丹影剧院落成式表演。记得那广场铺了巨型花纹地砖,排列有弧度。我们当时年纪小,排队沿着地砖,老是排不齐,老师气得哭笑不得。
2,老剧院:它还躲在镇中心七拐八弯的旧弄堂里。白墙黑瓦间,往来着穿花布衫端洗衣盆的老妇人和拎着马甲袋的老头,他们的皱纹并不深,但嵌和得恰倒好处。老剧院已改成茶馆。这茶馆不是街上的“咖吧”“茶坊”。六个大吊扇转得呼呼响,烟雾弥漫,打牌,喧嚣,还有个半导体收音机,放着“王小毛”。“王小毛”那奇怪的笑声让我想起了外公。
3,中专站(原邬桥纸品厂):妈妈原来工作的地方,这儿有个托儿所,我记得的最早发生的事都在这里。厂是我同学的爷爷开的,他妈妈在厂里工作,兼经营厂门口的小卖部。我爷爷帮他爷爷做会计。我常问爷爷讨零花钱去小卖部买火腿肠。厂很大,我们七八伙伴常在仓库玩捉迷藏。…… 厂已给卖了,爷爷退休成了门卫,那天不值班。小卖部早关了,再也买不到那么好吃的火腿肠了,还有咸菜泡面。 4猪棚:家到中专站间的路上有个猪棚。那条路即使在今天仍是崎岖不平,之前下过一场雨,故而坑坑洼洼,泥浆溅满裤脚。最难过的是那猪棚就在路边,粪水泔脚也流到路上,和积水混在一起,·#¥%
5牧场:老家村口有家牧场,扩建后占地好几亩,猪棚几十间。那门口有个消毒池,10厘米左右深。我不敢弄湿鞋,所以牧场是方圆十里内唯一在我8岁之前没被我逛过的地方。8岁时偶然跟伯父进去过,里面最让我惊奇的不是猪,而是它们喝水用的水龙头,被设计的一咬就有水。进水科学,但排水却……一条阴沟直通村前的大河。儿时,我记得人们在那河里淘米。再大一点,我还在里面套了个大车胎游泳。扩建是5年前的事,之后河水就变黑了。记得几年前,清理河道,筑坝抽水,河底朝天,高压水龙冲掉淤泥。几里外,外公家河里捞上鱼虾无数;我家河里,连个龙虾都见不到。作为本地最大的猪肉供应源,牺牲一条河的鱼虾算不得什么。
6邬桥学校:北校区(原邬桥中心小学)加了一幢教学楼,跑道改造。门口橱窗内是小制作展示,稀稀拉拉几件简陋的作品。当年,我的棒冰棍制摇椅也曾再里面被展示,我还托爸爸作了个木屋,里面还有微型桌椅,与今天里面的东西,简直云泥之别。
7抓抓藤(土话译):一种叶边及茎上带有大量细小尖锐的棘刺的藤蔓植物。它广泛生长在乡下小路两边。我常被刺得脚上条条血痕。这应证了线是点的集合,那血痕是点点刺孔连成的。不痛,但奇痒无比,所以当时我的一大理想是毁灭它。我家门前河边就有。记得它结小草莓般的果,我要去摘,长辈就说,那是落水鬼变的,吃不得。我就没敢再靠近河边。现在想来,是长辈怕我不慎落水罢了。长辈们老是用鬼怪来欺骗我们,出于好意,但迷信的东西不该助长,讲道理我就明白了。
|